1963年制造并使用至今的井蓋,引起市民們的極大興趣。 11月16日,成都金牛區馬鞍西路,車流如織。兩旁林立的都市化商鋪,已很難讓人聯想起,這兒是成都較早的街道之一。 近來,市民李先生路過此處時,發現一個看似普通的窨井蓋上,標明的鑄造時間竟是1963年,算下來已走過53年的光景。隨后,老井蓋守護老街的故事傳開,引來眾多市民的關注。 歷經這么長歲月洗禮,老井蓋為何還能正常“上班”呢?對此,成都排水設施管理處表示,這與其使用的球墨鑄鐵有關。但目前,保存如此完整、正常工作的老“窨井蓋”,在成都已是寥寥無幾。不少市民呼吁,這面見證成都變化的井蓋“退役”后,能有博物館將其收藏保護。 推測:成都最后的高齡服役井蓋 16日上午,馬鞍西路街道上,除了不少逛街購物的街坊外,還有從外地趕來的黃先生等人,站在街旁觀賞被稱為“老古董”的窨井蓋。 “它‘藏’在馬路中央,所以平時不易被人注意到。”李先生說,他也是一次偶然路過時,發現這處窨井蓋的不同。記者見到了這個“老資格”的窨井蓋。神奇的是,雖然不斷有車流通過,這個井蓋不但沒有老化腐蝕,反而變得更加锃亮。 井蓋上,除了一個“污”字表明是排污標識外,還有“成都市人民委員會”、“城市建設局”13個大字,個個清晰可見。從小在這條街上生活的76歲曹先生推測說,這可能是成都最后一個還在“上班”的高齡窨井蓋。 專家:保存至今與鑄造工藝有關 “最難想象的是,經過這么多年風雨,它還能這么的堅固。”對于眾多市民的疑惑,成都市排水設施管理處排水科負責人解釋,主要還是這處井蓋,采用了當時先進的球墨鑄造技術,并選用了上等的材料,“通過該技術,可以使井蓋的韌性變高,使得它能很好地承受碾壓,還具備良好的抗腐性。” “這樣的井蓋已經很少了,但它卻反映出成都的排水歷史。”該負責人說,新中國成立之后,成都的排水系統歷經“雨污合流”、“雨污分流”等,“就在大伙兒行走的腳下,便有一個連接成都各地的排水網。” 而如此龐大的排水系統,至少可追溯到唐宋時期。2014年,成都市考古隊對春熙路正科甲巷空地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一條寬1.6米、高1.1米的“下水道”,屬于唐宋時期的手筆,“但經過屢次的城市改建,這些古老的排水系統,大多已湮沒于歷史了。” 市民:擔心被偷希望博物館收藏 “以前在解放路附近,也有這么一個井蓋。”熱心市民李先生說,但他最近再去看時,已經更換成新的井蓋了。 “老井蓋的故事傳出去后,很多人都跑這兒來看。”附近居民王女士說,“很擔心有小偷把它撬走當廢品賣掉。” 對此,不少市民自發看護起了這處井蓋。同時,他們也呼吁,等到這處帶著老成都記憶的井蓋“退役”后,幫它找到一個好的“歸宿”:希望能有博物館收藏,讓更多的后人了解老成都的歷史。 (華西都市報記者楊力實習生李琴攝影劉陳平實習生蔣釗報料人:李瑜生) |
相關閱讀:
- [ 11-22]島內2600多個窨井蓋“換裝” 涉及15條市管道路
- [ 11-20]廈門:拒不治理危房或被罰款三萬|島內2600多井蓋穿上鐵"外套"
- [ 11-20]安全又省事 廈門島內2600多井蓋穿上鐵“外套”
- [ 11-19]島內2600多個窨井蓋更新 新設施不易塌陷維修方便
- [ 10-24]長樂一公園井蓋不見了 男子掉入下水道
- [ 10-24]長樂森林公園下水道缺井蓋 一男子踩空不慎墜入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