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失信”案頻發為哪般? 法院開展專項清理
2016-11-21 06:49:42??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李霖 趙舒文 |
分享到:
|
如何遏止“官員失信” 有針對性出臺考核制度,強化問責,司法機關也要拿出執法剛性,并探索長效機制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政務誠信是社會誠信的風向標,不能讓個別失信行為影響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事實上,一些地方已經感受到了“官員失信”對當地形象和經濟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遼寧某市一位基層干部表示,政府如果欠了企業的工程款,下次再說什么都沒權威和底氣了。 專家建議,遏止“官員失信”,要依照政務誠信體系建設要求,為政府量身打造“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考核制度,司法機關也要拿出執法剛性,對“官員失信”形成震懾。 今年3月發布的《人民法院執行工作報告》白皮書介紹,近年來,全國各級法院系統不斷探索清理涉黨政機關執行積案的長效機制,以黨政機關為被執行人的案件數量逐漸下降。廣東法院系統采取“法院主辦、政府協同”的舉措,由廣東省政法委主要領導約談欠債地區黨政主要領導,清理了占全國一半金額的涉黨政機關執行積案。 記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地方對于失信公務人員,將其失信行為與黨政人員任職、評聘、晉升等掛鉤。溫州建立了涉特殊主體執行協作聯動機制,實現了涉特殊主體執行案件信息共享、身份識別、失信聯合懲戒等。如市委組織部在任職選調、晉職晉級、評優評先等考核中,對考察人員進行執行情況審查,若有失信行為,將被“一票否決”;在對提名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候選人進行資格審查時,若有失信行為,同樣“一票否決”。 汪玉凱等專家建議,按照“誰欠賬、誰清償”的基本原則,明確清償兌付責任,并按照輕重緩急制定切實可行的消除債務時間表,還清存量債務,絕不再形成新“賴賬”。 (據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 |
相關閱讀:
- [ 11-20]透視全國法院逾千件“官員失信”案的背后
- [ 11-16]開發商憑啥敢于公開失信
- [ 11-07]在榕3家開發商違規售房被通報 6家中介列入失信檔案
- [ 11-03]建陽法院強化誠信審查,失信人員禁當人大代表
- [ 11-01]多部門對失信聯合懲戒:近7萬人不能擔任企業高管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