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南僑機工與歸僑僑眷共度重陽節。 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電 題:學者:南僑機工,絕不是停留在紙面的文獻 作者 付強 “研究南僑機工,既是還原歷史、填補國內現有文獻在某些方面的空白,也是希望讓南僑機工精神為更多人所了解和認同。”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學院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夏玉清博士,近日接受了中新社記者專訪。 南僑機工是南洋華僑汽車司機及汽車修理技工回國服務團的簡稱。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在愛國僑領陳嘉庚的號召下,3000余名華僑從南洋返回祖籍國參與抗日救亡,在滇緬公路冒著槍林彈雨往來運輸援華物資。 今年3月,夏玉清所著《南洋華僑機工研究(1939-1946)》一書出版,在海內外僑界引發熱烈討論。談及此書,夏玉清表示,“作為一名學者,有義務讓南僑機工精神在當今社會得到更好傳承、發揮更大的現實意義”。 在歷時5年的創作過程中,夏玉清多次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搜集資料、尋訪南僑機工后人。“南僑機工的事跡,絕不僅是停留在紙面的文獻,而是中國和東南亞各國華人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增進各國華人交流的連心橋”。 2012年,夏玉清受新加坡南僑機工歷史研究會邀請,赴新主持學術報告。 “幾個小時里,300多名來自新、馬各地的華人坐在臺下,沒有一人起身走動,唯恐錯過任何有關父輩的信息”,夏玉清回憶當時的情景說,“聽到動情之處,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面,身旁素不相識的人輕撫著他的背、柔聲安慰,那場景令我記憶猶新”。 近幾年,夏玉清多次參與南僑機工眷屬組織的聯誼活動。“從古稀老人到意氣風發的青年,定居各國的南僑機工后代因追尋父輩、祖輩的足跡相識相知,促進海外華人民間交流不斷擴大”,夏玉清說。 據不完全統計,抗日戰爭期間,犧牲在滇緬公路的南僑機工達1000余人。幸存者部分南返,部分因各種原因滯留云南、廣東等地,有的終此一生再未與家人團聚。 “一邊是富有安逸的生活,一邊是炮火喧囂的戰場,南僑機工卻毅然選擇后者,這源于中華民族血脈中割不斷的聯系。”夏玉清曾多次拜訪云南省唯一健在的南僑機工羅開湖,每每聊起奔赴戰場的經歷,老人總是擺擺手“這沒什么好說的啦,(作為)炎黃子孫應該的”。 步入21世紀,南僑機工逐漸凋零,海內外在世者如今已不足雙掌之數。 “斯人漸遠,其神益彰”,夏玉清認為,南僑機工高度的民族認同感,正是當代人、尤其是一部分海外華人所欠缺的,應當大力宣傳。 據夏玉清介紹,包括新加坡、泰國在內的某些東南亞國家偏重西式教育,當地部分華人青年淡化甚至拋棄中華文化,不承認自己炎黃子孫的身份。 “讓青年一代了解南僑機工的歷史,感悟祖輩‘舍小家’‘為大家’的偉大付出,有助于喚醒他們缺失的民族認同感”,夏玉清說。 “一帶一路”沿線分布著逾4000萬華僑華人,東南亞地區更是占據其中七成以上。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曾多次指出,華僑華人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 夏玉清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之一是“銜接”,即促進沿線國家經濟、文化等銜接,而南僑機工正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 “78年前,南僑機工駛上滇緬公路,為民族救亡拋灑熱血;78年后,秉承南僑機工的共同歷史淵源,一大批東南亞華僑華人再次響應祖(籍)國號召,踴躍投身‘一帶一路’建設。”夏玉清表示,“這種超越國界的民族情感從未停止,未來還將孕育出更加豐碩的成果”。(完) |
相關閱讀:
- [ 08-15]紀念“8·15” 僑鄉廈門青少年體驗“南僑機工”
- [ 08-14]紀念"8.15"日本投降 廈組織青少年體驗"南僑機工"
- [ 05-11]國際傳播(廣播系列) 沉默軍團——南僑機工紀實 代表作3
- [ 05-11]國際傳播(廣播系列) 沉默軍團——南僑機工紀實 代表作2
- [ 05-11]國際傳播(廣播系列) 沉默軍團——南僑機工紀實 代表作1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