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部門揭秘—— 信息泄露背后的利益糾纏 “個人信息泄露渠道太多,泄露導致的精準性詐騙和敲詐越來越多,‘量身定制’詐騙,且泄露過程不可逆。”中國互聯網協會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副主任郝智超說。 比如徐玉玉之所以被騙,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方知道你的姓名、身份證號、哪所學校畢業,考的哪所大學。這種靶向性更強的行騙手段,成功概率更高。 那么,個人信息到底是如何泄露的?郝智超認為,目前我國網絡個人信息泄露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泄露的類型有通過黑客破解數據庫、惡意代碼等技術手段竊取,也有通過APP、社交軟件等程序非法收集,通過線上和線下舉辦活動收集,甚至有些信息可以通過網絡公開購買、查詢、下載,還有些個人信息是由于商場、醫院、教育機構、金融機構、物流環節等疏于管理而被泄露。 甚至以販賣個人信息為生,早已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鏈。“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個人數據在精準營銷中的價值日益凸顯。從外賣平臺的訂單記錄、跑步軟件中的里程數、微博瀏覽的賬號、淘寶的消費記錄都成為了商家精準投遞廣告的關鍵。”某互聯網公司后臺數據處理中心員工介紹,通過黑市購買數據在業內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據此前媒體報道中披露,銀行信用卡客戶數據泄露現象頗為嚴重,通過QQ群、微信等網絡工具,僅花費5角錢,就能買到包括姓名、電話、地址、工作單位、開戶行等完整個人信息的一條信用卡開戶數據。個人乘坐飛機的記錄,還有通訊運營商的數據、銀聯的數據,大多都可以通過黑市買到。這些被泄露的個人信息成為欺詐陷阱、騷擾電話的重要源頭。 據江蘇省檢察機關公布的消息,當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已形成“源頭——中間商——非法使用人員”的交易模式。一些打包待售的客戶信息,在各大保險代理論壇上遭到各方爭搶;在一些物業公司,業主信息也成為無本經營的“秘訣”;甚至在一些醫院里,花3角錢就能收購到一個新生寶寶的信息……由于沒有門檻,販賣個人信息的從業者越來越多,有人甚至為此開設了各種“數據挖掘”“信息咨詢”公司,專門從事公眾信息倒賣。 海量的個人信息最終流向何處?江蘇省檢察機關表示,購買這些信息最多的,是那些“需要推銷廣告信息、出售假冒發票和垃圾信息發布源頭的人”,如房屋中介、裝修公司、保險公司、母嬰用品企業、廣告公司、教育培訓機構等日漸興盛的產品推銷和服務企業。此外,個人信息流向的另一個終端是不法分子,當他們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大量個人信息后,滋生電信詐騙、敲詐勒索等刑事犯罪的風險也便隨之而來。 |
相關閱讀:
- [ 09-10]嚴懲電信詐騙,先要把“標”治下去
- [ 09-10]三起大學生遭電信詐騙案告破 二十八名犯罪嫌疑人落網
- [ 09-09]公安部:3起學生遭電信詐騙案告破 28名嫌疑人落網
- [ 09-09]大數據預警 讓電信詐騙無所遁形
- [ 09-09]臺灣通過修正法案 將加重電信詐騙犯刑責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