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留學低齡化】 開欄的話 目前,“留學低齡化”漸成風潮。本報今日起開設專欄,聚焦“留學低齡化”現(xiàn)象,解讀“留學低齡化”的最新趨勢及其原因,講述中小學生留學海外的苦與樂,探討如何理性選擇留學。 8月4日晚7點,美國洛杉磯國際機場,17歲的中國留學生王虎(化名)坐立不安。已經在機場晃了20個小時的他還在為當晚的棲身之所苦苦等待同學的回復。 一遍遍刷微信,“蹭睡”的企圖幾近渺茫,又轉而開始狂搜租房信息……這個留美三年的小留學生,處亂不驚的淡定讓等待轉機的幾個中國同鄉(xiāng)驚嘆不已。王虎卻說出一句令人頓感心碎的話,“沒有父母的陪伴,沒有穩(wěn)定的友誼,沒有熟悉的環(huán)境,沒有引發(fā)共鳴的文化,孤獨才是我最大的敵人”。 近日,隨著電視劇《小別離》的熱播,小留學生群體連同低齡留學現(xiàn)象再度成為公共話題。 低齡留學為哪般 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最新發(fā)布的掛網調查《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5)》顯示,與2012年相比,2015年在國內讀完高中再出國讀大學的學生比例從61%下降到44%,出國讀高中的學生比例則從17%上升到27%。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計劃出國讀高中或預科及語言學校。 國際教育教學委員會董事會成員李德泉曾在美國公立和私立高中任教多年。他認為,低齡留學熱潮在未來還會繼續(xù)升溫,“以韓國、臺灣小留學生的留美經歷為參照,低齡留學高峰期會保持20年左右。自美國2008年對中國開放中小學留學簽證開始,按照慣例,這一高峰期還可持續(xù)10多年”。 “去年中考,我沒考上市里的重點高中,父母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把我送出來了。”就讀于美國德州休斯敦威利學校的韓帥說,“很多學生都跟我差不多,考不上國內好大學,逃避高考等等,都是留學的原因。” 但在多倫多大學學生王俊洋看來,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已經可以理性看待留學,并作出合理規(guī)劃。“我從初中就開始謀劃,所以才在高中選擇了國際班并加強了英語和當地文化的學習。” 除了學生的選擇之外,中產階級家長數量增多也是留學低齡化加劇的重要原因。據《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5)》顯示,2015年有出國留學意向高中生的父母職業(yè)為產業(yè)與服務業(yè)員工的比例躍居首位,超過了父母職業(yè)為管理階層和專業(yè)人員的比例。 低齡留學利弊觀 “其實,留學很苦,很心酸。”就讀于美國東部某高中的李華告訴記者,“語言不過關,外加不適應國外高中課程,我的留學生活特別累,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 “在國外,我們缺少親情,缺少朋友,在處理一些事情時往往孤立無援。”王俊洋還透露,“即便出了國,自己的朋友也都是中國人,很難融入當地人的朋友圈。” 一邊是持續(xù)升溫的低齡留學,另一邊又是小留學生的辛酸故事。那么,低齡留學,利弊如何看? 在北京新東方前途出國美國中學部業(yè)務總監(jiān)廉景麗看來,低齡留學給予學生更多選擇機會。“低齡留學生在社會文化、語言、學習和未來工作模式等方面更加國際化,未來也會帶給中國更多了解國際準則,掌握最新思想和技術的人才。” “還有一個問題是文化斷層。當小留學生終于學業(yè)有成,畢業(yè)工作時,他們往往還要克服自身的另一大障礙——對自己身份和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李德泉說。 全面分析,科學理性做選擇 針對留學低齡化這一現(xiàn)象,教育部新聞發(fā)言人續(xù)梅曾表示:“教育部不鼓勵、不贊成低齡孩子出國留學。孩子比較小,自理能力不足,希望廣大家長和孩子能夠全面分析,科學理性地做出選擇。” 李德泉認為,家長想要把孩子送出國,首先應提高語言能力,“學生可以先嘗試參加一些國際組織舉辦的學習交流活動,比如國際性的藝術教育交流活動、模擬聯(lián)合國等”。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認為,提前做好規(guī)劃是化解低齡留學弊病的方式之一,“有興趣送孩子出去的家長不妨早點為他們打好語言基礎,鍛煉其獨立性。同時,在留學過程中,一定要和孩子保持密切聯(lián)系,了解他們的交友情況,如果發(fā)現(xiàn)苗頭不對,要及時勸導。最重要的是,學生和家長一定要學習、尊重當地的法律法規(guī)。” |
相關閱讀:
- [ 08-24]《小別離》:低齡留學戳人心 現(xiàn)實視角有深度
- [ 08-12]涉毒低齡化、毒品頻升級 臺灣暑期“防毒”成撓頭事
- [ 08-05]周杰批鮮肉當道:等于呼喚低齡人集體好色
- [ 08-01]網民低齡化該不該“被焦慮”?
- [ 07-26]“中國式”游學低齡化 市場遭分食魚龍混雜陷阱多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