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這兩天,廣州有一家還在興建中的民辦養老院想出了一個奇葩點子——“預售炒床”。也就是他們明碼標價,開賣起了養老院里的養老床位。每張床24萬元起,26年內可住、可租、可賣,不限購數量,也不限戶籍。銷售人員說,“有人把一整層都買了下來。照這樣下去,這些床位有望迎來巨大的“升值空間”。 據了解,參與炒床者有的是為了投資,有的則是出于投機心理。對于養老院“炒床”這種做法,網友們紛紛表示,需要警惕以賣床位之名、行賣房之實的變相“花式炒房”,希望有關部門來加強監管。輿論認為,監管部門應該疏堵結合,防止推高養老成本。 炒房投資在各個國家其實都是很常見的一種活動,但是以養老院作為掩護,炒作出售養老院的床位,還的確是相對新奇的事情。那么在其他的國家,是否也會出現利用養老資源來謀取利益的事情?這些國家的政府又是如何通過有效的監管手段保障老人的養老權益的呢? 首先,讓我們把目光聚焦美國。在美國,養老院是專門為那些因為身體限制而需要24小時監護或協助的老人們設立的。全球華語廣播網特約美國觀察員、華爾街新媒體記者張姝介紹,美國對養老院的監管非常嚴格,床位是只可以租住不可以出售的。而且美國現在鼓勵“居家養老”,對于在家養老的人,政府也有特別的補助與制度保障。 美國老人退休后會有兩份退休金來源,一份由美國政府負責,另份由所供職的公司提供。在一定的額度下,個人和公司按照各自一半的方式按月存續,到68歲退休時就可以使用,并且不用交稅。當老人退休后,生活不能自理的話,就會選擇相應的養老院。一般私人養老院較為昂貴,價錢從每月3000美金到5000美金不等。對于支付不起高昂費用的老人,美國的社會保險福利系統會為這部分老人支付30美金,收社會保險福利的看護機構雖然條件并不十分好,但美國的州政府有嚴格的監督管理政策,以確保老人得到安全的服務。“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指的主要是子女對老人的贍養,但在美國這方面主要體現為制度的保障,對于能力有限的老人,依然盡力保護他們的權利,讓老人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中安享晚年。 澳大利亞也有著傳統的高福利養老政策,2009至2010財年在養老服務方面的花費達到近百億澳元,其中超過7成資金作為津貼和補貼支付給養老院,其他費用用于發展社區和家庭養老服務。 全球華語廣播網特約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介紹,由于澳大利亞的養老院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但凡申請澳大利亞養老院的老年人基本上都需要經過排隊。政府對家庭資產進行評估,如果資產狀況一切正常,個人要為進入養老院支付近30萬澳幣(約合150萬人民幣)的押金,每年還需要支付數萬澳幣的日常護理費用。如果最后被評估認定為高度需要照顧者,而且也沒有過多的資產和收入,政府會扣掉政府定期發放的養老金的85%,直接把這一筆錢給養老院,差額由政府進行補貼。雖然澳大利亞目前65%的養老院都由宗教團體、慈善機構一類的非盈利機構在運營,但是由于目前養老院供不應求的現狀,很多熱錢紛紛開始涌入養老院建設當中。對于目前供求失衡的狀況,澳大利亞政府實際上更提倡的是社區型養老形式。 胡方說,澳大利亞有一種養老村,是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們集中居住的小區,一家一戶單獨居住。政府對購買養老村房屋有較復雜的規定,而且房屋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使用權,沒有產權,不能在市場上作為二手房買賣。這樣的舉措,就規避了利用養老資源謀取利益的情況發生。 最后再將目光轉向老齡化發展比較嚴重的日本。全球華語廣播網特約日本觀察員楊長明說,目前日本居家養老與在養老機構養老的數量大約是五五開。和美國一樣,日本政府也是提倡“居家養老”,其費用相對于機構養老要實惠得多。因為養老資源有限,行動不便的老人需要向政府申請,獲得批準后才可以居住在養老院中。 日本養老機構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公立養老機構不需要老人支付太多的費用,有的機構是免費提供給老人,有的只需要老人承擔30%-40%的費用,剩下由國民健康保險來承擔;另外一種是私立的,需要老人承擔50%以上甚至全額養老費用,相當一部分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另外一部分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會選擇去養老機構接受服務。最近這一兩年當中,有一些老人抱怨國民健康保險能夠供養他們部分的費用越來越少,以至于他們生活變得很拮據,所以有一些老人也向政府提出申請,并向媒體表達心聲。 |
相關閱讀:
- [ 07-26]太平財險成功中標福州市養老機構綜合保險項目
- [ 07-25]保險版以房養老試點擴圍 “大考”之后挑戰仍存
- [ 07-25]出租出售養老院床位 有何不可
- [ 07-25]民辦養老院“炒床”:一張“預售”床位24萬元起
- [ 07-25]三明一養老院非法集資?部門:將督促做好相關工作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