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炭火”趙家和——一位清華大學教授的生命之歌
2016-07-04 15:56:0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唐麗萍 我來說兩句 |
此時,誰也不知道趙家和心里暗藏著怎樣的“玄機”。 2001年6月,剛剛回國的趙家和把在美國講學積攢下的20多萬美金,交給了從事金融投資的學生劉迅“打理”。自己繼續在外講學、給商業機構做顧問,馬不停蹄。 一輩子節儉幾近慳吝、一件1美元的化纖毛衣穿了十多年,此時,趙家和賬戶上的資產一筆筆累積著,美元、人民幣、外匯券……“可他從沒問過投資收益怎么樣,每次打電話就是解答我的問題,他看得很準,很透徹。”這讓劉迅頗有壓力。“也許老師是要做個大項目?也許是犧牲當期消費,獲取長遠利益?” 直到2005年的一天,劉迅的疑問突然有了答案,“那天我在電話里隨口告訴趙老師,賬戶里的錢已經超過500萬了。趙老師沉吟片刻,重重地說,‘嗯,可以做點事了’。” 做什么事?劉迅并沒有猜到,但接下來的“劇情”讓他感受到一位卓越經濟學人的嚴謹、扎實——在怎樣賺錢上從未表現出半點“理性經濟人”特質的趙老師,在如何花錢上拿出了看家本領。 做了一輩子“雪中炭”,72歲的趙家和再次點燃自己,他要把能量輻射到更廣闊的大地上。這一次,不再是組織安排,而是醞釀已久的自主選擇——捐資助學。 先搞實地調研。為了解貧寒學子的生活狀況,趙家和搭公共汽車,一趟趟跑到北京的遠郊延慶考察,每次回來都疲憊不堪。老伴心疼,勸他包個車,他卻不舍得。 再搞模型論證。奔波大半年,趙家和告訴劉迅:從小學到初中有義務教育,上大學有國家助學貸款,要花,就花在窮孩子“最要勁”的高中,這是“邊際效用最大化”。有句話他常掛在嘴邊,“我們也沒有多大本事,熱鬧的地方就不去了,就做一點雪中送炭的事吧,錦上添花的事情,就不做了。” 2006年,第一筆助學款從北京寄出,江西、湖北、吉林、甘肅……中國的版圖上,多少在困境中拼搏的貧寒學子在趙老師的助推中重燃希望。 2009年,由于資助學生過于分散,為避免“四處撒錢”,趙家和決定改變捐助方式,從白銀市實驗中學整班資助開始,把捐助范圍從全國多地向西部聚攏。 助學走上正軌,趙家和卻在例行體檢中查出了肺癌晚期,癌細胞已經向脊椎和腦部轉移。 晴天霹靂! “老天爺太不公平了,怎么能讓這么好的人得絕癥?!”驚悉消息,劉迅憤怒了,“我又突然慶幸,趙老師的賬戶上已經過千萬元了,可以保證最好的治療。” 可趙家和又做出了驚人決定:保守治療,捐出全部積蓄助學,并醞釀成立基金會,讓助學更加長久和規范。一場與生命的賽跑就此展開—— 2011年,他找到了“學生兼同事”,清華經管學院原黨委書記陳章武,委托他籌建基金會。2012年初,由趙家和捐資倡導建立的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正式成立,華池一中、環縣一中、鎮原二中等甘肅省10所高中共1000名優秀寒門學子成為資助對象。 整整6年,劉迅、陳章武一直為趙老師保守著秘密:捐資助學不留名。一如他從來的平常、踏實、熾熱、悄無聲息。此時,炭火快要燃盡了,卻在最后的時刻,依然奮力溫暖每一個弱小的生命。 當“理性經濟人”大行其道,人們習慣用經濟學思維權衡、取舍之時,他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標準就是看“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貢獻究竟在哪里” 整齊的白發,高高的額頭,睿智的眼睛里盛滿笑意——趙家和給人的印象永遠是彬彬君子。可他的衣著,真不咋地:“永遠是那件破罩衣,小皮帽,全身行頭不超過100塊”。清華蘇世民書院常務副院長潘慶中回憶起恩師充滿敬愛。 趙家客廳里,至今掛著兩幅在秘魯和西藏拍攝的風景照,構圖堪稱專業。攝影,恐怕是趙家和這輩子除了當老師外唯一的愛好。可直到去世,他一直在和家人合用一臺破舊的卡片機。 在美國講學、在歐洲開會,吃最便宜的雞腿,啃法棍面包,都是他們家生活的常態。一輩子精打細算的日子,老伴從不以為意,在美國絞盡腦汁省錢留給她的后遺癥就是,“再也不愛吃雞了”。 誰也沒想到這樣的趙老師有“1000多萬元”,而且“全都捐了”。直到基金會成立的消息在清華校刊上曝光,常與趙家和在小區里嘮嗑的邵斌才“猜出來了”。 那時的趙家和已經臥床不起。在陳章武赴蘭州出席基金會成立儀式前,他反復叮囑,在基金會的名稱和章程中一定不要出現他的名字,他的家人今后也不在基金會擔任任何名譽或實質性職務。基金會成立當日,趙老師又從病榻上給陳章武打電話,“嚴肅強調”:不要向媒體透露他的姓名;不要帶回任何禮物。萬般無奈,新聞稿上只好寫這是“一位身患癌癥的清華退休老教授”捐的錢。 但陳章武回來還是“挨了訓”:“你還是沒經驗,身患癌癥、清華退休老教授,明眼人一看不就知道是我了。” “興華”助學,“他鐘愛這兩個字:一是與眷戀了一輩子的‘清華’音近;二是取‘振興中華’之意。”劉迅這樣解釋。 生命垂危還為了省錢堅持吃便宜仿造藥的趙老師,讓劉迅這個每日與“錢”打交道的投資人領悟了“錢”的真諦,“他知道怎么賺錢,可他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怎么把錢花在最有價值的地方。他教給我們什么才是最好的投資。” “什么才是最好的投資?趙老師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我們問吳嘉真。這個與趙家和攜手走過金婚的溫婉老人微微一笑:“就是做事吧。” |
相關閱讀:
- [ 06-12]索尼群星唱響《Vida生命之歌》 引爆世界杯
- [ 04-15]馬祖民俗文物館 詩:只是喜歡 生命之歌
- [ 04-15]馬祖民俗文物館 詩:只是喜歡 生命之歌
- [ 01-21]"無臂老兵"朱彥夫堅持寫日記60年 書寫生命之歌
- [ 09-05]泉州市泉港區舉辦第三屆“生命之歌”文藝匯演暨創建安全發展城市啟動儀式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