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望無際的格桑花海前,很難想象眼前的這片土地,一年前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浙江嘉興市黃灣鎮,地處觀潮勝地海寧的最東南,天下聞名的錢江大潮在此起潮。鎮黨委負責人告訴記者,實施花海項目建設,發展鄉村旅游,緣于嘉興市兩年前啟動的“立體推進生態強村”行動。黃灣鎮作為試點,率先以生態功能區為抓手,重點騰退區域內低小散企業,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目前,黃灣鎮第一批62家企業已全部完成騰退,共復耕建設用地121畝;第二批141家企業,已有121家關停、騰空或拆除;今年底前,有望全面完成324家低小散企業騰退任務。 嘉興是中國革命的“紅船”啟航之地。改革開放以來,嘉興村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企業產業層次較低、區域分布散亂、環境污染嚴重,農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群眾對環境保護的訴求日益強烈。 如何發揚紅船精神,立于潮頭走在前?這是嘉興市委、市政府持續探索的課題。市委書記魯俊認為,鄉村作為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的細胞,能否實現生態發展、和諧發展,影響深遠,事關黨的長期執政和社會長治久安。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全面穩固基層政權,就要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出發,堅持問題導向,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由此,從2014年起,嘉興開始大規模實施村鎮企業退低進高、退散進集的“兩退兩進”行動計劃,“立體推進生態強村”,成為嘉興轉型發展的熱潮。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與以往的低、小、散發展模式完全不同,嘉興企業發展重點如今轉向了專、精、特,符合產業導向的同類優質成長型企業相繼聯合重組,抱團入駐創新園區。在黃灣鎮,針對全鎮村級300多家工業企業,計劃分3年實施全面騰退,統一聚集到創業中心,預計可復墾農村建設用地600畝,盤活資產3.6億元。在秀洲區洪合鎮,華新實業集團投資建設的“嘉興毛衫科創園”,集研發、設計、營銷、物業管理等功能于一體,吸納了130多家產業鏈上下游小微企業入駐。 在抓好企業騰退的同時,嘉興堅持整村整治、綜合整治,同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升村鎮形象。特別是“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點工作,目前已經由點及面,全面鋪開。 截至去年底,全市拆除各類農村違章建筑1162萬平方米,復墾面積達11934畝,101189戶農戶接入污水管網。通過生活污水入網、修建生態河岸、修筑沿河棧道、擴大生態浮島,水清岸綠的風光重現江南水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村莊干凈了、鄉村變美了,農民的口袋也要變鼓。 “鞏固農村基層政權建設,離不開夯實村級經濟基礎。”魯俊告訴記者,村里雖然沒有了工業企業,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非但不能減少,反而還要增加,真正讓弱村變強,強村更強。 嘉興為此“三管齊下”,探索了一條“凈村、美村、強村、富民”的發展之路。 一是房東變股東,土地指標換來“飛地股份”。村廠房拆除騰退出來的用地指標置換到城鎮規劃區或工業園區內,用于興建物業,增強經濟薄弱村的“造血”功能。嘉善縣干窯鎮9個村莊在鎮級工業園區投資3600萬元建設標準廠房,每年預計可為各參建村莊集體經濟平均增加30萬元收入。平湖市整合出低效集體建設用地120畝,由54個村和國資共同投資1.9億元,聚集到平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標準廠房8萬多平方米,參建村每年可增收1300多萬元。 二是資本變資產,資金收入換來增值資產。這一招主要通過村辦企業騰退、土地征用等積累的貨幣資產,以資本為紐帶,以股份合作、獨資、參股投資等方式參與項目開發。地處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和殷村,在開發區投資300萬元入股合作興建商務大樓等商業用房,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增加收入80萬元。海鹽縣秦山鎮楊柳山村與民營企業合資組建農業發展公司,共同開發海涂、興辦農貿市場,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50萬元。 三是二產變三產,現代農業換來服務收益。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搞好產前、產中、產后有償社會化服務。在嘉善縣紅菱村,記者了解到,該村成立供銷合作公司后,開展農業一條龍“田保姆”服務,實現農田增產、增收、增效,每年獲得農業服務性凈收入約40萬元。 如今的嘉興農村,開發鄉村旅游、發展現代農業、股份改造熱潮涌動,村莊變強,農民變富,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顯著增強。2015年,嘉興農民人均純收入26838元,居浙江全省前列;全市有市級以上農家樂特色村74個,三星級以上經營戶209個。 |
相關閱讀:
- [ 06-16]龍巖各地廣泛開展“發展體育運動 增強人民體質”全民健身活動
- [ 06-16]漳州出臺『十三五』 電子商務業發展專項規劃
- [ 06-16]網上售藥或將全面叫停 專家:應發展線上線下結合模式
- [ 06-15]平潭:大力改善辦學條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