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最新版本此間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中國如何通過立法規范扶危濟困,草案“3.0”版中諸多規定引發關注。 個人求助是否禁止? 此前兩次審議中,有觀點認為,草案封堵個人求助通道。對此,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秘書處法案組副組長闞珂予以否認。他說,“本人、家庭成員、近親屬遇到了困難,向社會募集錢物解燃眉之急,草案對此并不禁止。” 草案指出,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愿開展的公益活動。闞珂說,捐贈人自愿把財產直接捐給受益人,這種“一對一”捐贈也是一種善舉。 根據草案:捐贈人可通過慈善組織捐贈,也可直接向受益人捐贈。但不少現實案例表明,“一對一”捐贈容易帶來一些問題。“因此,立法本意是引導慈善活動通過慈善組織進行,慈善活動受益人應該是不特定的大多數人。草案是按照這個思路設計的。”闞珂說。 個人幫非親非故者網絡募捐屬非法 按最新草案個人通過互聯網、微博、朋友圈等形式發起募捐或屬非法。 草案明確: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 網絡上個人發起的募捐行為是否違法,還要視其與救助人的關系而定。闞珂說,如是為救助本人或近親屬在網絡上發布求助信息,應屬個人求助行為。如是為救助本人及近親屬以外的他人在網絡上進行個人募捐,則屬非法募捐,需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須指出的是,根據草案,媒體發起募捐或代為發起募捐的行為亦屬違法。 闞珂表示,媒體報道某人生病、某家庭陷入困境,屬新聞報道范疇。但媒體若發起募捐,面向公眾募集錢物轉給受益人,或借助媒體平臺發布受益人的賬戶,代為發起募捐則不可。 爭論15% 草案新增條款規定:慈善組織中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開展慈善活動的年度支出,不得低于前三年收入平均數額的70%,年度管理成本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5%。 這個“15%”的規定引發爭論。中國現行法律制度中有關基金會“行政支出”的規定為,基金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 全國政協委員陳志列指出,15%的比例太高,相關違法成本卻太低。根據草案,違反相關規定,最多可處以10萬元人民幣的罰款。 據媒體報道,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徐永光則認為,15%的行政費用并不算高。 他介紹,根據有關制度,在非營利組織支出上,有募捐成本、行政成本、項目成本三項。國際上,一些基金會這三項成本能達50%,單就行政成本來說,一般約20%。中國民政部門在審計年檢時,把三項成本之和算為行政成本,因此三項累積不超過15%可能是全世界基金會中效率最高的。 “我們說不能超過15%,用到7%、8%都可以,不是必須用到15%”,闞珂表示,各地各慈善組織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 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對媒體表示,如明確規定行政成本比例,就需對行政成本作清晰界定,但也不應對管理費采取“一刀切”。她認為,慈善組織存在多種形態,限制行政成本會使有的慈善組織無法生存。 至于是否違法成本過低,徐永光表示,10萬元的違法成本只是違反草案中有關慈善財產管理、使用后的措施,如若真有人挪用善款,還可能違反刑法、合同法等。(郭金超)? |
相關閱讀:
- [ 03-12]為慈行善舉保駕護航——代表委員熱議慈善法草案
- [ 03-11]“慈善法”被廣泛認為是一大進步外媒
- [ 03-11]圖解:小明和慈善法的故事
- [ 03-11]八看點讀懂慈善法草案 公開承諾捐贈又反悔屬違法
- [ 03-10]慈善法草案關乎精準扶貧,助力全面小康
- [ 03-10]圖解:讀懂慈善法草案的六大核心問答題
- [ 03-10]慈善法制化愛心才能“恒溫”
- [ 03-10]制定《慈善法》釋放出哪些民生信號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