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至10日,外媒關注議題仍較分散,涉及主要議題包括張德江在全國人大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人大會議開始審議慈善法草案等,并繼續分析政府工作報告的意義與新意。有關報道摘編內容如下:
報道習近平告誡民營企業家要樹立榜樣。香港《南華早報》10日報道,習近平4日告誡富商,要聽從黨的指揮,為公眾樹立榜樣,警告他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習近平說,“許多民營企業家都是創業成功人士,是社會公眾人物,你們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對社會有很強的示范效應,要十分珍視和維護好自身社會形象。”習近平在出席全國政協民建和工商聯界委員的專題討論會時做出上述發言。中國“土豪”們的行為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爭議,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因為不守規矩的行為和喜歡炫耀的生活方式而飽受批評。
報道張德江表示《國安法》符合中國國情。新加坡《聯合早報》10日報道,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9日說,中國去年通過的《國家安全法》,是在“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張德江昨天宣讀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時,介紹了中國過去一年通過的法律,包括引起一些國家關切的、涉及國家安全領域的法律。張德江強調這些法律符合中國國情和特色。路透社9日報道,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其年度工作報道中稱,國家安全法“為加快構建國家安全體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夯實了法律基礎。”
報道今年9億選民將參加基層選舉。印度報業托拉斯9日報道,今日,中國表示在今年即將舉行的縣鄉級選舉中,預計會有超過9億名選民直接選出250多萬名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表示,“從2016年開始,全國新一輪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陸續展開。這是全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一次重要實踐。”全國人大是中國形式上的國會,例行公事般地批準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全國人大代表由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報道人大會議開始審議慈善法草案。香港《南華早報》9日報道,9日,中國的最高立法機構開始審議該國的首部慈善法,有觀察者表示,這部法律將在某種程度上扭轉不愿施舍的態度。但也有另外一些人表示,若要給第三部門注入活力,為扶貧事業釋放資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部新的法律。一部分問題在于在大陸設立慈善機構的管理障礙。目前,所有慈善組織在民政部注冊之前,必須同政府機構掛鉤。如果通過審議,慈善法將取消這一要求。另一個問題就是慈善機構缺乏公信力。
報道我希望通過首部慈善法增加捐贈。法新社9日報道,中國將通過首部慈善法,旨在增加慈善機構的公信力,同時也加強對這一領域的控制。慈善法草案在本周三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請審議。雖然中國已成為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但慈善捐贈仍然滯后。慈善救助基金會在去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捐贈方面,中國在145個國家中排在第144位。研究中國法律問題的專家蘇珊·范德表示,這份草案“被廣泛認為是一大進步”,因為其減少了組織的監管負擔。
認為“新經濟”進入政府工作報告意義重大。新加坡《聯合早報》9日報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該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處在“三期疊加”的中國經濟意義重大,中國必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報告兩次提及“分享經濟”是“新經濟”的新思維,也是中國一直追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經濟。
認為經濟增長區間加大政策靈活和主動性。新加坡《聯合早報》9日報道,李克強3月5日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至7%。這是中國近20年來首次以區間的方式確定經濟增長速度,明確經濟增長目標。從表面看,似乎經濟增長目標的確定性差了,不確定性增大了。實質上,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反而使經濟增長、經濟轉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調控等方面的靈活性增強了,主動性增多了,更能夠依據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積極有效地對經濟實施調控,對發展速度進行把控,從而避免被經濟增長速度所綁架,被單純的經濟數據所綁架。
認為經濟改革對于實現“十三五”目標至關重要。香港《南華早報》9日報道,中國能否實現“小康社會”愿景,問題不在于增長數字,而在于能否重整經濟結構使經濟持續發展和防止債務繼續增長。中國政府今年方向正確但起步仍有限,重點依然是穩定疲軟增長、避免債務和資產泡沫爆破。盡管中央的首要目標是在短期刺激措施和結構改革兩方面取得平衡,但要實現GDP增長目標仍是中央優先考慮的問題。李克強在報告中定下的目標有可能實踐,關鍵問題是如何實踐。投入資金的傳統方式已失效,建議在稅制、政府架構及私企法律環境方面推行艱巨改革。
新加坡官員認為“一帶一路”具有光明前途。新加坡《聯合早報》9日報道,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新方負責人陳振聲表示,“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符合中國和周邊國家發展邏輯、十分重要,具有光明前途。他指出,重慶項目能在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緩解中國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報道記者會增設“網友提問”向民眾傳達信息。新加坡《聯合早報》9日報道,外長記者會今年新設“網友提問”環節,讓王毅向國內民眾解釋中國外交的必要性以及所取得的收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李明江表示,“網友提問”環節是預先安排,要向中國國內民眾傳遞政府要傳達的信息,解釋中國外交如何為國家帶來整體利益;部分中國民眾希望中國外交能更積極、同美國競爭國際影響力。
認為王毅參加浙江團體現大國外交戰略部署。英國廣播公司9日報道,王毅7日出現在浙江代表團開放日現場引起了少許驚詫,記者和代表稱是“不太尋常安排”。王毅應邀發言表示,G20峰會將于今年9月在浙江杭州舉行,這是2016年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和經濟盛會;中國要通過這場峰會,提高在國際金融、經濟和各種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背景下,中國經濟放緩、結構調整步入實施階段,9月的G20峰會備受關注,似在為解讀他強調“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供有價值的背景。
報道王毅提大國外交方針批美國南海動作。《日本經濟新聞》9日報道,中國外長王毅8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將加快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推進從亞洲至歐洲的“一帶一路”經濟圈等,擴大國際影響力。圍繞中美在南海的對立,王毅表示“等到美國真正冷靜下來后,雙方完全可以更多考慮如何開展海上合作”,暗示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前不會改變方針。關于菲律賓向國際仲裁法庭針對中國提起的仲裁案,王毅稱“顯然有幕后指使和政治操作”,暗中對美國進行了批判。
稱我發出降低民眾醫療保健成本的信號。路透社9日報道,據新華社報道,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稱,國家衛計委正采取與藥企談判的方式,降低5個涉及癌癥治療及重大疾病治療的藥品的價格。由此發出降低抗癌藥物和進口藥品價格的信號,是更大范圍內推動降低中國醫療保健成本的一部分。在中國,高額醫療費用是主要爭論焦點之一。低水平的國家醫療保障水平,意味著病患及其家屬往往為治病買藥而花光所有積蓄。
稱政府對房地產的支持力度大于預期。路透社9日,標準普爾周三上調今年中國房地產銷售和價格的預測,稱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大于預期,今年房地產銷售和價格將上漲5-10%。中國房地產行業先前一直對整體經濟構成拖累。(來源:對外傳播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