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人大會議開始審議慈善法草案。香港《南華早報》9日報道,9日,中國的最高立法機構開始審議該國的首部慈善法,有觀察者表示,這部法律將在某種程度上扭轉不愿施舍的態度。但也有另外一些人表示,若要給第三部門注入活力,為扶貧事業釋放資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部新的法律。一部分問題在于在大陸設立慈善機構的管理障礙。目前,所有慈善組織在民政部注冊之前,必須同政府機構掛鉤。如果通過審議,慈善法將取消這一要求。另一個問題就是慈善機構缺乏公信力。 報道我希望通過首部慈善法增加捐贈。法新社9日報道,中國將通過首部慈善法,旨在增加慈善機構的公信力,同時也加強對這一領域的控制。慈善法草案在本周三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請審議。雖然中國已成為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但慈善捐贈仍然滯后。慈善救助基金會在去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捐贈方面,中國在145個國家中排在第144位。研究中國法律問題的專家蘇珊·范德表示,這份草案“被廣泛認為是一大進步”,因為其減少了組織的監管負擔。 認為“新經濟”進入政府工作報告意義重大。新加坡《聯合早報》9日報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該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處在“三期疊加”的中國經濟意義重大,中國必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報告兩次提及“分享經濟”是“新經濟”的新思維,也是中國一直追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經濟。 認為經濟增長區間加大政策靈活和主動性。新加坡《聯合早報》9日報道,李克強3月5日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至7%。這是中國近20年來首次以區間的方式確定經濟增長速度,明確經濟增長目標。從表面看,似乎經濟增長目標的確定性差了,不確定性增大了。實質上,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反而使經濟增長、經濟轉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調控等方面的靈活性增強了,主動性增多了,更能夠依據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積極有效地對經濟實施調控,對發展速度進行把控,從而避免被經濟增長速度所綁架,被單純的經濟數據所綁架。 認為經濟改革對于實現“十三五”目標至關重要。香港《南華早報》9日報道,中國能否實現“小康社會”愿景,問題不在于增長數字,而在于能否重整經濟結構使經濟持續發展和防止債務繼續增長。中國政府今年方向正確但起步仍有限,重點依然是穩定疲軟增長、避免債務和資產泡沫爆破。盡管中央的首要目標是在短期刺激措施和結構改革兩方面取得平衡,但要實現GDP增長目標仍是中央優先考慮的問題。李克強在報告中定下的目標有可能實踐,關鍵問題是如何實踐。投入資金的傳統方式已失效,建議在稅制、政府架構及私企法律環境方面推行艱巨改革。 新加坡官員認為“一帶一路”具有光明前途。新加坡《聯合早報》9日報道,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新方負責人陳振聲表示,“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符合中國和周邊國家發展邏輯、十分重要,具有光明前途。他指出,重慶項目能在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緩解中國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報道記者會增設“網友提問”向民眾傳達信息。新加坡《聯合早報》9日報道,外長記者會今年新設“網友提問”環節,讓王毅向國內民眾解釋中國外交的必要性以及所取得的收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李明江表示,“網友提問”環節是預先安排,要向中國國內民眾傳遞政府要傳達的信息,解釋中國外交如何為國家帶來整體利益;部分中國民眾希望中國外交能更積極、同美國競爭國際影響力。 認為王毅參加浙江團體現大國外交戰略部署。英國廣播公司9日報道,王毅7日出現在浙江代表團開放日現場引起了少許驚詫,記者和代表稱是“不太尋常安排”。王毅應邀發言表示,G20峰會將于今年9月在浙江杭州舉行,這是2016年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和經濟盛會;中國要通過這場峰會,提高在國際金融、經濟和各種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背景下,中國經濟放緩、結構調整步入實施階段,9月的G20峰會備受關注,似在為解讀他強調“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供有價值的背景。 |
相關閱讀:
- [ 03-11]網友@兩會(8):打造中國慈善時代
- [ 03-10]制定《慈善法》釋放出哪些民生信號
- [ 07-14]慈善界關于慈善立法6條建議:政府退出募捐市場
- [ 11-15]紅十字會副會長再談郭美美事件:3天毀掉100年
- [ 07-31]我國慈善法草案初步成形 慈善募捐將需行政許可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