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為何九天兩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11-19 19:38:57?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責任編輯:林雯晶 李艷 |
分享到:
|
從“三架馬車”到“供給側改革” 勾勒中國經濟演變 與“供給”緊密相連的一個詞是“經濟結構性改革”。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經濟結構性改革”是重要議題之一。習近平為這一改革劃出四大關鍵點,包括化解產能過剩、消化房地產庫存、降低企業成本、發展股票市場。 這四大關鍵點的前兩條無疑與供給有關。經濟學博士、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輯劉杉認為,以往為了保持一定增速,政府可以通過增加投資來改善總需求,這是典型的凱恩斯主義管理方法。如果轉向改善供給,則未來增長更多依靠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這是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新一屆政府在總結發揚以往需求側調控經驗的基礎上,更為大膽、更為精準地在供給側做文章。比如說,通過簡政放權,把原來政府掌握的權力放給市場、放給企業,讓市場活起來,讓企業愿意去生產(增加供應)。這種宏觀調控著力激活微觀活力,在減稅、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幫助企業降低成本,這有利于提高企業發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給。這種供、求兩側相結合的調控方式,是符合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的正確選擇。 投資、消費、出口——過去我們一直講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從經濟學角度看屬于“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與之對應的是“供給側”,也就是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 而從“三架馬車”到“供給側改革”,這種話語變化勾勒出中國經濟的演變,消費在國民經濟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對供給側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倒逼壓力之下,“供給側改革”的效果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轉型如何平穩落地。 向世界開出一劑解決經濟深層次問題的良方 而在APEC這一國際場合,習近平再提“供給”,不僅向外界闡述了中國未來的發展理念和改革措施,而且向世界開出一劑解決經濟深層次問題的良方。 習近平指出,在世界經濟充滿挑戰的大背景下,亞太經濟也面臨著諸多現實和潛在的困難和風險。亞太經濟如何保持正確發展方向,如何找到新經濟增長點、鞏固增長引擎地位,值得認真對待和深入思考。 “面對世界經濟中的激流險灘,亞太這艘巨輪必須校準航向、把好舵盤,亞太各經濟體必須勇于擔當、同舟共濟,努力推動全球增長。”習近平說。 這其中就包括“供給結構性改革”。習近平強調,亞太在這方面要走在世界前面,努力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路徑。要加快產業升級換代,以科技創新帶動產品、管理、商業模式創新,提高亞太經濟體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共建共享協調、開放、包容的全球價值鏈。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許正中告訴人民網記者,原有的“三駕馬車”單一考慮需求側,已無法發揮其充分作用,如今加大供給側改革,供給、需求共同激發其活力,從而讓 “三駕馬車”切換到到雙輪驅動模式,這與APEC提出的全球價值鏈不謀而合。 “整個亞太經濟要想走到前面,就要重新調整區域內的價值布局,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結構分布。只有實現了供給價值重新布局,才能真正帶動亞太經濟發展。” 許正中指出。 |
相關閱讀:
- [ 11-19]日本央行行長對日經濟復蘇樂觀 稱恐襲影響有限
- [ 11-19]國平:習主席談經濟時全世界都在傾聽
- [ 11-19]習近平:發揮亞太引領作用 推動全球經濟增長
- [ 11-19]中財辦副主任:經濟下行“病根”在供給問題
- [ 11-18]習近平: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0%
- [ 11-18]亞太經濟面臨諸多困難和風險 習近平提四點主張
- [ 11-18]中國經濟轉型是全球經濟復蘇與再平衡的關鍵特約
- [ 11-17]“習近平出席G20峰會”專家談: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