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民有車有房有存款,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為什么卻感受不到幸福?”近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全國人大代表向平華講述的隱憂和困惑,攪起了輿論場的波瀾,引發一片熱議。 應該看到,這種擔憂,其來有自。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創造了更加富足的物質基礎,享受到了更加寬裕的生活條件。以前,擁有一件新衣,吃上一頓美食,家里添置上“老三樣”,就能讓我們幸福感“爆棚”。而如今,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溫飽已經不再成為問題,那些曾經的感動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許,物質財富增長仍是幸福感增長的重要原因,但其乘數效應卻是在不斷遞減的。 然而,精神文化的缺失,恐怕是更加重要的原因。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城鄉之間的加速流動,原本的“熟人社會”逐漸被“原子化”的個人所取代,家庭、宗族、社區等已經不能無時無刻充當個體的感情港灣;另一方面,市場經濟觸角無所不在的蔓延,也讓原本支撐鄉村的道德原則,逐漸被市場原則所取代,加上不少人“不讀書、不看報、不學習”,缺少了精神營養劑,只能任由“棲息地”被侵蝕。 向平華在發言中所舉的一個例子,尤為值得警醒,一個村民把自己的父親打傷了,肋骨都斷了兩根。事實上,翻閱新聞報刊,類似的情況并不在少數。古人講,“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當孝老敬親成為這個時代的奢侈品,其折射出的,正是道德的真空和人心的滑坡。在這種境況下,物質財富的增長,幾乎成為了幸福感的唯一來源。而物質財富所帶來的幸福感,卻是在不斷遞減的。幸福感弱了,癥結就在于此。 “一個家庭的幸福是在文化基礎之上的,是用文化傳承的。沒有文化,掙再多的錢也守不住,都是曇花一現。”樸素的語言,背后卻是對文化傳承最大分貝的吶喊。增強我們的幸福感,離不開文化道統的重建。從培育作為“最無言教育”的家風,到傳承千年的文化根脈,激活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在現代文明中的作用,再到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都是須臾不可放松的舉措。 事實上,涵養我們的時代心靈,不僅關系著每個人的幸福感,更關系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只有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有力量。從這個角度而言,重建精神道統,延續文化血脈,不僅是每個人面臨的挑戰,也是這個國家必須解答的“時代考題”。 |
相關閱讀:
- [ 03-07]四成未婚女性自感幸福 比例遠高于男性受訪者
- [ 02-28]新北市長朱立倫放天燈 祈愿“臺灣光明遠大”
- [ 02-26]節后首個工作日路況暢通 “幸福交通”將持續一周
- [ 02-26]河南方言版微電影《回家吧,幸福》引網友感慨
- [ 02-13]教育水平高未必更幸福 居民幸福感博士不如文盲?
- [ 02-12]云南預計仍有561萬貧困人口 人數居全國第二位
- [ 02-11]有一種幸福叫婆婆做的燒賣 兒媳覺得幸福感爆棚
- [ 02-06]北京市民吐槽節前擁堵“撲面而來” 下周三或緩解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