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會”是一種關于社會目標的“中國式表達”
2015-03-08 17:36:13??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王瓊 孫靖 |
分享到:
|
原標題:辛鳴:中國建成小康社會將在“全面”上做大文章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第一次明確提出“四個全面”的總體布局。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提出,在理論界及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反響。如何全面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布局?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辛鳴在做客人民網強國訪談時談到,從“建設”到“建成”一字之改,改的是一種緊迫感,也是一種責任,中國建成小康社會應在“全面”上做大文章。 中國建成小康社會將在“全面”上做大文章 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個字眼的變化,其實這是一個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改變。辛鳴向記者談到,在十六大的時候,我們是把全面小康作為一個目標提了出來,由于那時全面小康只是一個目標,而且是剛剛提了出來,所以當時最主要的工作,或者最大量的工作是建設。那個時候更多強調的是建設,我們要去干,多干、快干。他認為,建設作為一個強調的動詞,應該是一種進行時。經過十年的發展,從十六大到十八大,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取得成就之后,回過頭來再看,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到2020年。到十八大的時候,全面小康的進程已經過半了,剩下不到八年時間。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在已經取得成果的基礎上,來拉個倒計時的要求。從結果往回看,建設是從現在往目標看,建成是從結果往回看,到2020年要建成還不到八年時間了。建成是一個倒計時,更多強調我們對這個目標完成的客觀要求。 辛鳴認為,從“建設”到“建成”這么一字之改,改的是一種緊迫感,改的是一種壓力,改的也是一種責任。但是,不論是“建設”也好、“建成”也罷,我們沒有必要在這兩個詞的變化上做過多的糾纏。其實,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還在“全面”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好,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罷,關鍵還在全面。我們要在“全面”上做文章,并且做大文章。 “小康社會”是一種關于社會目標的“中國式表達” 針對“小康社會不過只是一個經濟學指標”這一論述,辛鳴認為,這個說法不太準確,甚至還容易產生誤導。他指出,全面小康社會對于中國社會來說,絕對不是一個經濟指標,甚至也不是個經濟目標。其實,從根本意義上來講,它是一種社會定位和社會目標。 為什么說是一種社會定位,辛鳴指出,小康社會是小平同志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當時和日本人談中國社會的發展階段的時候提出的。當時,小平同志他談到,我們要從欠發達的國家走向中等發達國家的階段,現在正好處于這么一個階段。這么個階段,國際上通用的是從欠發達到中等發達,我們中國社會也有個說法,叫小康。所以,當時我們是作為一種對社會發展階段的中國定位提了出來,是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進程中間從欠發達國家走向發達國家的歷史階段。這個階段要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是我們要建設小康社會。所以,小康社會是我們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一個社會目標,或者那個時候我們還曾經稱為社會理想,現在再來看叫社會目標了。這是一種關于我們社會目標的中國式的表達,一個是關于社會發展階段的中國定位,一個是關于社會發展目標的中國表達。從這兩個角度來理解小康社會,它會更準確一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間,經濟小康是我們小康社會里面很重要的一項內容,但它絕對不能以偏概全。 |
相關閱讀:
- [ 03-07]點贊“四個全面”之全面深化改革
- [ 03-07]國內|10位省委書記點贊四個全面 深化改革是脫胎換骨 國庫不是想開就能開
- [ 03-07]網友點贊四個全面:全面深化改革是脫胎換骨
- [ 03-03]“全面深化改革”迎來關鍵年 中國迎來“重要政治周”
- [ 03-02]呂新華:去年全國政協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廣泛凝心聚力
- [ 02-28]擊楫中流 迎難勇進
——兩會時間看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