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談中國人扎堆買馬桶蓋:沒買到品位和尊重
2015-02-28 06:55:3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陳瑋 陳暉 |
分享到:
|
非理性的消費 世界奢侈品協會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中國人已經成為節假日境外最具奢侈品購買力的消費群體,居全球之首。海外奢侈品價格一般只有中國國內的1/3,中國客出國掃貨很劃算,洋品牌店和東道國旅游業也能從中大賺一筆。 有人說,中國人海外豪購原因主要在于國外的產品質量好,價錢便宜。但動轍以2000元左右的價格漂洋過海買馬桶蓋實在難以令人接受,更何況媒體報道,這種功能的馬桶蓋在中國早已上市。5公斤的日本大米賣上1500元人民幣,合300元每公斤的價格應該用“天價”來形容。 消費行為往往不只涉及簡單的貨幣與商品交換,它還不經意地透露消費者的價值取向與生活觀,甚至是個人涵養。部分暴發戶一下累積大筆財富,個人素質和精神信仰卻跟不上,不知道財富存在的真正意義。 曾經有人調侃,外國人給同伴發信息,說中國“錢多人傻,速來”。這很大程度上有種歧視的成分在里面,但塑造這種印象的,正是中國人自己。 “一家雜志歡呼,‘收銀機嘩嘩作響!中國人來了。’這是在為新暴發戶入侵倫敦歡呼:中國盲目的時尚愛好者組成大型旅行團空降而至,‘大肆購買愛馬仕絲巾和迪奧表……沒有他們,倫敦邦德街將變為一座鬼城。’”《澳大利亞人報》這樣繪聲繪色地報道。 新加坡、韓國、法國……世界各國都笑迎中國旅客潮。 中國人“拯救”了世界經濟,但這種消費觀卻詆毀了自己。 告別“會跑的錢包” 1979年,北京民族文化宮12個洋模特,中國的第一場時裝表演。30年前,當中國人下定決心推開窗戶看世界的時候,第一眼看見的牌子就是皮爾·卡丹。如今,眾多的品牌蜂涌而入,中國人對品牌的認知度也逐漸加深。 隨著出境游的增多,中國游客在海外一擲千金的時候,似乎買來的僅僅是第一,并沒有買來更多的尊重。 在認可中國人消費能力的同時,西方媒體評論稱,不少中國消費者可能只是買到了商品,而不是買到了“品位”。而馬桶蓋、電飯煲、電動牙刷這類產品的扎堆搶購更是加深了這種印象。 在一篇《奢華容易,教養很難》的微信文章里,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教養’是一個古老和陌生的字眼,這個詞本來才是品位的絕配,不過,由于教養困難,奢華容易,我們今天才把品位許給了奢華,讓空洞無止的消費來遮掩教養的匱乏。” 到目前為止,雖然沒有有關中國人春節期間海外消費的統計數據,但中國研究機構推算,去年中國人用于品牌消費的金額達到1060億美元,相當于全世界的46%。其中,海外消費達到810億美元。 與海外消費的熱絡相比,國內的消費卻不盡如人意。春節期間中國國內零售額增幅逐年下降。2014年,零售額同比增長13.3%,是自2005年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 由此不難看出,“國人春節熱衷境外消費”這一現象愈演愈烈,反映出境內消費供求關系的扭曲,這對于在新常態下想方設法把巨大的消費潛力留在境內釋放出來,既是一種警示,也是一種鞭策。本報記者楊子巖 |
相關閱讀:
- [ 02-27]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法治讓國家治理邁向新境界
- [ 02-27]人民日報:靠什么解決“道德焦慮”
- [ 02-27]人民日報:讓改革彰顯更多公平
- [ 02-27]人民日報評論員:改革讓中國道路越走越寬廣
- [ 02-27]人民日報:不必恐慌不動產登記 住房需求未飽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