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期公路收費期限是否會延長? 交通部正推進條例修訂、政策調整 近期,政府還貸高速公路延期收費的問題,引發了輿論關注。 依據現行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政府還貸公路的收費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5年;國家確定的中西部省份的收費期限,最長不得超過20年。 對此,李彥武表示,我國早期收費公路的主體是二級公路,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非常少,因此政策制定時是按照造價較低的二級公路測算的收費年限,“針對當前高速公路債務比較高,養護資金來源有問題以及我們還要繼續發展,加速《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的修訂,勢在必行”。 債務居高不下,原因之一在于公路造價的提升。隨著我國公路建設逐步向中西部地區、山區延伸,橋隧比大量增加,人工費用不斷提升,拆遷費用上漲,2013年全國通車高速公路的每公里造價已從2011年的5067萬元升至9082萬元。 與此同時,收費公路的收費標準卻長期未作調整。目前,全國高速、一級、二級收費公路的一類車(小型客車)平均收費標準分別為0.45元/公里,0.2元/公里,0.15元/公里,與十幾年前相比變化不大。 一邊是建造成本大幅攀升,一邊是收費標準長期穩定,結果導致部分政府還貸高速公路在收費期滿后未能償還完貸款。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偉表示,按照現行收費標準,即便是按照中西部省份20年的收費期限,也絕對無法還完貸款。 “我國高速公路還處于加速成網的關鍵建設階段,隨著建設任務的完成,路網規模將趨于穩定,同時隨著交通量的增加和通行費收入的增長,債務余額會逐年下降。”李彥武表示。 然而,到期公路的養護運營管理資金從哪里來,收費期限是否會延長?在《收費公路管理條例》未作修訂之前,仍然是個待解的難題。 不收費行不行? 貸款修路、收費還貸,不收費則要收稅 在我國,收費公路政策可回溯到1984年。當時,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為破解落后的交通狀況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只能采取“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方式。時至今日,我國公路網中97%的高速公路、61%的一級公路和42%的二級公路,均依此方式建成。 30年過去了,國力在增強,公路為何不能免費通行?為何在一些歐美國家,走高速不用交費? 交通部新聞辦出版的《收費公路怎么看》一書,對此進行了詳細說明。書中談到,世界上并沒有真正意義的免費公路,公路的建設與維護需要大量資金,其資金籌集方式主要是“專項稅收”與“車輛通行費”,人們通常所說的非收費公路實際上是“收稅公路”。 有人說,德國的高速路沒有收費站、車輛暢行無阻。但很多人不知道,德國是世界上燃油稅最高的國家之一,達到260%。2006年開始,鑒于不斷增加的高速公路維護資金壓力,德國政府決定在燃油稅的基礎上,對所有12噸以上的貨車征收高速公路通行費。 有公眾質疑,既然在買車時繳納了車購稅、加油時繳納了燃油稅,為什么還要在過高速公路時交通行費呢?交通部新聞發言人徐成光說,目前我國收取的車購稅,主要用于滿足公路建設的資金需求,具體用在高速公路建設資本金補助、農村公路建設、國省道改造等方面;而燃油稅則要用于420多萬公里的國省道、農村公路等非收費公路的養護。《收費公路怎么看》一書中也寫到,目前中國用于公路的專項稅僅能滿足公路建設養護需求的15%—30%,剩余的建設與維護資金缺口需先通過吸引投資和貸款解決,然后通過收取通行費來償還。 “取消收費會贏得一片叫好,但要知道,我國公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三大矛盾。”王偉說,這就是公路建設巨大成就與巨額債務間的矛盾、持續發展與財政投入不足間的矛盾、社會公眾過高期望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間的矛盾。 目前,海南是我國少數幾個沒有收費公路的省份之一。此前,海南在取消全省過路費、過橋費之后,就采用了開征省級燃油附加費的方式,以解決公路養護資金的來源。王偉介紹道,如果收費公路不再收費,那么為了償還貸款、維持養護,就需要將現有燃油稅提高3倍,“每升20多元的汽油,恐怕是公眾承受不了的”。此外,收稅的方式會導致無論車主是否使用征稅所建的高速公路均需交稅。相較之下,高速公路采用“使用者付費”的方式會更加公平。 可以肯定的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收費公路仍將持續存在。f表示,未來我國將形成兩個公路體系,普通公路建設要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由政府公共財政承擔,確保通達所有的城市和鄉村;而收費公路則提供快捷、高效的效率服務,仍采用收取車輛通行費的方式,由用路者支付,“最終將收費公路在公路網的比重從2013年的3.6%降至3%左右”。 |
相關閱讀:
- [ 12-23]交通部:力爭3到5年時間完善交通運輸法律法規體系
- [ 12-10]滴滴專車,是黑車還是智能交通?交通部將再次調研
- [ 12-09]滴滴專車被指非法運營遭多地叫停 交通部將再調研
- [ 12-05]墨西哥交通部否認賠償中鐵建 中企準備二次競標
- [ 11-29]京津冀一卡通推行難 交通部住建部各有平臺標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