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2日消息 募集資金100.72億元,援建希望小學18396所,495萬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獲得資助,平均每天100萬捐款投入,每天2所希望小學落成,每天500多個孩子受到資助……這就是希望工程啟動25年來向全社會交出的優異答卷。2014年12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希望工程25周年特別節目《希望》走進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金寨縣希望小學,探尋25年來希望工程的變遷故事。 李寧:我陪李克強為第一所希望小學選址 作為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秘書長、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原副秘書長,李寧在25年之后第一次回到安徽金寨的南溪鎮,講述“希望工程”第一塊磚的來龍去脈。 李寧講到記憶中的“那個冬天”:“1990年冬末初春,2月17號,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李克強同志帶領我們一行人來到金寨,為希望小學實地的考察踩點。關于選址,縣里早年有幾個方案,克強同志帶隊一一考察,最后確定了在南溪鎮建立了金寨縣希望小學。” 到金寨前,大家早知道金寨作為革命老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將軍縣”,頗有代表性。而為什么南溪鎮能在那樣的條件下建起當時條件頗好的希望小學,李寧說,“當時在南溪鎮有一個繅絲廠,相對來說還是有一些經濟條件,能夠解決學校建設的配套資金。當時實際上縣里頭也配套了一些資金。包括鎮里頭。我們就用了十幾萬塊錢在原來校址的基礎上把它改造成了希望小學。” 盡管起步艱難,1990年,金寨縣希望小學順利建校落成。3月動工、5月竣工,徐向前元帥親自為學校題寫了校名,25年前,“希望工程”的第一塊磚從這里鋪就。 25年,希望工程資助建設希望小學18396所。平均每一天有2所希望小學落成。 李克強回信第一所希望小學師生: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希望工程25周年,金寨希望小學建成25周年,老師和學生們提筆寫信給當年選址建校的李克強總理(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這封信幾經修改,校長陳德武認真謄寫在印有學校抬頭的信紙上。 “您冒著嚴寒,踏著霜雪,來到安徽省金寨縣為希望小學實地考察選址。在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建成25周年之際,我們全體師生真誠邀請并期待您在方便的時候,再來我們學校看一看,到金寨老區走一走!祝敬愛的總理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不久,陳德武校長從教育局帶回了“總理的回信”。 “金寨縣希望小學的老師、同學們: 你們好! 來信收悉。從照片上看到你們寬敞、整潔的校容校貌,獲知學校已經培養了6175名貧困孩子,開始新的人生。我的心情分外高興。 我清晰記得,當年來這里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選址時,正是冬末初春時節,不曾想到,希望工程第一粒種子在大別山深處的凍土里,破土成長為今天這樣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據了解,近25年來,希望工程已累計募款逾百億元,先后建起18396所希望小學,資助貧寒學子495萬名。希望工程向世人傳遞出一種積極意義: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一點,你們學校走出的希望工程培養的第一位博士生張宗友、“大眼睛”蘇明娟便是很好的例證;尤其可貴的是,希望工程在很短時間里,匯聚起海內外四面八方的愛心涓流: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是建設社會最富感召力的道德力量。 這么多年,你們鍥而不舍踐行一個樸素理想:讓每個孩子不再因為貧窮而失去課堂。這也是政府的職責所系,我們的努力殊途同歸。貧窮固然可怕,但失去平等受教育的權利更加可怕;消除貧困或難短時兌現,可創造公平必須刻不容緩。讓我們共同持續不斷努力,為天下所有貧困孩子的幸福人生創造美好的希望!祝老師們堅守希望事業,祝同學們在希望中健康成長! 李克強2014年10月28日” 1989年10月,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希望工程”,建立希望工程基金,以民間動員方式,撬動海內外財力資源流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幫助貧家子弟圓夢校園,讓落后地區擁有更多更好的學校和教學設施。 1990年初,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李克強來安徽考察落實希望工程救助工作,同年5月,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金寨縣希望小學在金寨南溪鎮落成。 |
相關閱讀:
- [ 10-19]北京希望工程20年募款物7億 資助學生達15余萬
- [ 09-14]希望工程20年回訪:再難也不能讓這里的孩子沒學上
- [ 08-09]希望工程發出"集結令" 資助魯甸重災鄉鎮大學新生
- [ 03-22]上海老人賣掉自住別墅 向希望工程捐款兩千萬元
- [ 03-22]上海老人賣掉自住別墅 向希望工程捐款兩千萬元
- [ 04-21]希望工程雅安緊急救災助學行動啟動
- [ 10-07]貴州山區希望工程受益學生歷時20年生活仍貧困
- [ 09-11]80后女支書請纓進窮村 申請希望工程資助遇車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