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平:發揮法治對引領和規范網絡行為的主導性作用
2014-10-27 12:48:0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黃麗紅 李艷 |
分享到:
|
金秋十月,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為法治中國的新華章定下了一個明朗的基調。而由中央網信辦舉辦的“學習宣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系列座談會,則與時俱進地將法治化作為了中國互聯網今后發展的方向。 中央網信辦提出,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的要義是發揮法治對引領和規范網絡行為的主導性作用,重點是按照科學立法要求加強互聯網領域的立法,關鍵是嚴格執法,基礎是按照全民守法要求,引導網民尊法守法,做“中國好網民”。這不僅準確號到了當前互聯網發展的“命脈”,更為具體推進互聯網法治化提供了現實舉措。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網絡空間法治化的建設不僅僅在于為網絡空間設規立矩,更長遠的是為了引領和規范網絡行為。2014年,在中國接入互聯網20周年之際,為保證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中央網信辦動作頻頻、成效顯著。先是從完善立法入手,多次召開學習座談會,與院士專家、網站負責人、網民代表等一道圍繞如何更好地建章立制,維護我國網絡有序發展、信息安全等議題展開學習研討。后是與多部門聯合行動重拳出擊、維護法治權威,利用“打擊涉恐音視頻”、“掃黃打非 凈網2014”和“整治網絡彈窗”等專項行動對網絡空間涉黃、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可以說,避免互聯網空間成為法外之地,消除互聯網空間的灰色地帶,確保互聯網空間長治久安、健康發展一直都是管理部門努力的方向和社會各界關心的焦點,未曾懈怠也未曾停止思考。 “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不能忘記的是,網絡空間的自由活動是為了互聯網積極健康發展,廣大民眾暢享其便。而非某些利益熏心者背離法治、為所欲為的絕對自由。信息社會下,法治中國的建設更是離不開互聯網空間法治化的同步推進,這一點無例外可言。 要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就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網上網下兩種資源。我們必須按照這個思路加快網絡空間立法工作,盡可能快、盡可能多地縮小乃至消弭網絡空間所存在的法外之地。同時嚴格執法、不“走后門”、不“開天窗”。無論是網絡大V還是普通草根,無論是知名社區還是小眾論壇,只要敢于觸犯法律的邊界,都要受到法律的嚴懲。前段時間,有關部門對傳謠造謠的網絡“大V”的打擊和對利用網絡新聞敲詐勒索等違法行為的懲治就說明了互聯網絕不是法外之地,互聯網法治化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隨時隨地的監督與懲治。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網絡空間的法治化,是一項立體化、網絡化、多樣化的建設。網絡空間里的主角,歸根到底還是6億多網民。沒有全體網民自覺地尊法守法,網絡空間的法治化也將不可避免地寸步難行、難以落到實處。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為數眾多的中國網民正是網絡空間法治化不可或缺的建設者和參與者,是互聯網法治建設落地生根、保持活力的根本所在和力量源泉。按照管理部門的思路,一方面,要積極立法、嚴格執法,逐步建立網民和網上組織信用記錄來完善守法誠信的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的懲戒機制,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網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為。另一方面,廣大網民也應當將法治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網絡空間有所為、有所不為,自覺爭當尊法守法的中國好網民。 不同于某些西方國家所標榜的雙重標準下“一條腿走路”的“網絡自由”,法治化能夠盡可能保證網絡信息暢通流動的同時,以正確的法治精神為導向,以具體的法律體系為抓手,確保我國互聯網發展的健康向上和可持續性。網絡空間法治化的推進不僅具有服務中國的價值,更具有啟發世界的意義。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構建“立法、執法、守法”三位一體的立體機制,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就一定能夠使網絡空間風朗氣清、健康有序的局面永久持續。(國平) |
相關閱讀:
- [ 10-27]宣傳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 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
- [ 10-26]城市文明需要法治土壤
- [ 10-26]港府財政司司長:“占中”破壞政府運作和法治根基
- [ 10-26]國平:法治中國離不開黨紀保駕護航
- [ 10-26]央視網評:讓法治信仰“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 [ 10-25]讓法治信仰鐫刻在全民心中——各地干群議公報
- [ 10-25]法治政府建設新亮點:給“三拍”頑疾開出法治藥方
- [ 10-25]王振江:建議加大對網絡空間法治建設的統籌協調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