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中秋,節儉之風勁吹下,各地簡裝手工月餅煥發生機。甜軟的徽州月餅、巴掌大小的福州鯉魚餅、南昌的“南罐月餅”……中秋佳節,記者帶您走近這些凝結著民俗記憶的手工月餅,去回味那獨特的“家鄉味道”。 沿街挑擔叫賣的徽州月餅 每到中秋臨近,徽州的大街小巷,經常可以看到挑著竹匾簍叫賣月餅的人。一路散發出特有香甜氣味的徽州月餅,成了一代代徽州人記憶深處獨特的“中秋記憶”。 徽州學專家陳政介紹,徽式手工月餅傳承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分為“生月”和“蘇月”。生月餅為高糖打面,并在餅面上撒有白芝麻,蘇月餅為煉油打面,這兩種內餡都是以黑芝麻為主料,配以白砂糖、桂花、核桃、松子、花生等果仁,具有小巧玲瓏,潔白如玉,皮酥餡飽的特點。 如今,徽州傳統手工月餅產地中最有名的是休寧縣東臨溪鎮。鎮上制作徽州傳統月餅的食品廠有八九家,規模大的年產量達10多萬斤,小的也有四五萬斤。 兩大張厚實的長條形木案板,一張專用于制作月餅皮料,一張專用于包餡成型。在東臨溪鎮著名的月餅作坊“臨溪聾子食品廠”,每年農歷七月初,老板岑細諾就開始帶著工人為生產月餅而忙碌。 每個月餅2兩重。司秤工人稱好月餅心料和面皮重量后,交給旁邊的工人。后者很快用面皮把一團團月餅心料包成圓球。 包好餡后,工人在封口處貼上方型墊紙,壓成兩厘米厚的扁形月餅坯,再在月餅生坯上蓋以各種名稱的印章,送入240℃左右恒溫的火爐內烘烤。月餅上的花紋定型后適當降溫,待涼透后下盤。 “手再準也要稱,一個二兩,準了才好吃。”一名女工說,月餅制成后都會在餅面上敲一個紅印章表明身份和口味,并用特定工具在月餅表面整齊的壓上一排排的孔洞,一來為了美觀,二則可以防止月餅破裂。 中秋前后的日子里,徽州人咀嚼著這甜美的月餅,感受著節日的溫馨。 失而復得的福州鯉魚月餅 “小時候,一到中秋節,我就坐在門口,等外公外婆把鯉魚餅送來。”提起兒時的鯉魚月餅,今年84歲的方炳桂老人顯得童心未泯,“過去的鯉魚餅小小的,我把它掛在胸前,戴著它到處跑。鯉魚月餅既是我的中秋食物,也是我的玩伴,。” 據介紹,鯉魚月餅分以食為主和以玩為主兩種,外形做成兩只鯉魚頭尾相連的月餅,由一條紅繩串起來。食的講究餡料的口味,玩的講究形狀、色彩,可掛在小孩胸前。 “老福州人把生兒育女的重任都推給媳婦婆家,所以送小孩鯉魚餅,是外公外婆的專利。”方炳桂回憶說。 在方老看來,這種鯉魚月餅蘊含兩種寓意。一是“鯉魚放子化三千”,寓意多子多孫,吉祥如意;二是“鯉魚跳龍門”,寄托著老人對孫輩的殷切期望。 “可惜,后來這種味道慢慢被淡忘了。”方炳桂說。他已經有60多年沒有嘗到過這種甜甜酥酥的月餅了。 為了再現兒時記憶,方炳桂十年前就開始主動向商家提出做鯉魚月餅。去年,他瞄上了較有實力的兩家食品生產商,福州聚春園和百餅園。“去年下半年,他們做出了模型和成品,我嘗了嘗,覺得差不多啦。”方炳桂微笑著說。 網友熱捧的南昌手工月餅 紙袋包裝、沒有防腐劑、不添色素的傳統手工月餅,成了南昌人今年中秋的節日新寵。 中秋臨近,南昌人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里,一家名叫“南罐餅屋”的手工月餅作坊受到了網友熱捧,不少市民搬來小板凳,寧愿排上四五個小時的長隊,也要來品嘗傳統手工月餅的味道。 今年52歲的黃炳海是這家作坊的主人。20多年前,在南昌罐頭啤酒廠從事面點制作的他從工廠下崗,為謀生他和妻子租下南昌市青云譜區的一家店面,平日里制作普通糕點,中秋時制作傳統手工月餅。 “以前都是附近鄰居和一些老主顧捧場,沒想到今年因為網友傳到網上,一下子來了這么多素不相識的顧客。”黃炳海說。 涂女士是這家餅店的常客。雖然已經等了兩個多小時,看著身后的隊伍,她仍然選擇了繼續等待。“這邊的餡料是現場加工,大伙都能看得到,吃得放心。”涂女士說。 在一家設計公司上班的姚先生,看到同事朋友圈里轉發消息,說是傳統手工月餅再現南昌,為了找回記憶中兒時中秋的味道,去外地前特地趕來買上幾塊。“如今這種手工月餅市面上已經很難見到了。”他說。 眼看著排隊等待的顧客太多,再等下去可能誤了火車,姚先生干脆一咬牙改簽了車票。 在一旁,涂女士終于如愿以償買到了月餅。“現在超市里賣的月餅包裝是很精美,但卻感覺距離月餅本身的價值越來越遠,還是手工月餅更能讓人找回傳統中秋的味道。”涂女士說。(參與采寫記者:王立武 王博聞 溫美良 湯陽) |
相關閱讀:
- [ 01-31]互聯網推熱年貨“新”消費 宅經濟沖淡傳統年味道?
- [ 12-28]四川瀘州商場爆燃事故傷員:聞到天然氣味道逃生
- [ 12-14]成都街頭的香港味道 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茶餐廳
- [ 11-03]習近平品水果:夸獎獼猴桃“味道很好”
- [ 09-20]長沙一小學塑膠跑道“味道足” 學生被熏流鼻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