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蔡華偉 “城市病”的根源不在“大”,而在“大而不當” 大城市怎樣“治病”?(特別報道·大城市的糾結③) 本報記者 許志峰 成 慧 前文回顧 5月12日,本版刊發“大城市的糾結”系列報道第一篇《“城市病”緣何而生?》。報道認為,我國“城市病”的成因是多元的,這些病因大城市有,很多中小城市也有,不能把“城市病”看成是大城市的“專屬病”。國內外實踐也充分證明,“城市病”與城市大小沒有必然聯系。 5月19日,本版刊發“大城市的糾結”系列報道第二篇《大城市空間有多大?》。報道認為,發展大城市是世界城市化的主要模式,對中國經濟意義重大。與國際上相比,我國大城市發育還很不足,依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大城市的發展也要有相應的條件,應當引導大城市健康發展。 頂層設計要科學 規劃設計時宜采用“串葡萄”而不是“攤大餅”模式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的集中。”100多年前,馬克思這樣闡述城市的集中性。 100多年來,城市化與工業化兩大車輪,推動人類社會滾滾向前。然而,當“集中”到了一定程度,人口高度集聚的大城市開始遭受“城市病”困擾時,人們首先從“分散”中尋找出路。 清晨6點剛過,河北燕郊納丹堡小區門口的公交站臺就排起了黑壓壓的長隊。隊伍里,孫玉英老人已63歲,她是替在北京上班的兒子排隊,而像她這樣為孩子排隊的人還有不少。“孩子太累,想讓他多睡會兒”。 在距京30公里的燕郊,類似這樣“跨省上班”的城市“候鳥”有30萬人。這些人工作在北京,消費在北京,對他們來說,燕郊只是一張供晚上睡覺用的床。 時下,不少新城以治理“城市病”之名拔地而起。然而,當人們被“分散”到新城后,似乎并未“藥到病除”:一座座沒有產業的“睡城”、沒有人氣的“空城”,不僅沒有緩解“城市病”,反而加劇了大城市的交通負擔。 “這是規劃布局、功能定位等頂層設計出了偏差。”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教授陸銘這樣判斷。 ——應當合理規劃布局,重統籌重合作。 大城市規劃常見的是“攤大餅”模式:以老城區為中心,一圈一圈往外攤,就業、消費、公共服務等在老城高度集中,新城則一片空白。城市職住分離,居民兩頭奔波,連接老城新城的路越來越堵。 而國外的“串葡萄”模式給人啟發。上世紀50年代,倫敦在周邊規劃建設了8座衛星城,除住宅外,每座衛星城都有配套的產業和生活服務設施。衛星城的建立,使多達3650萬人的倫敦都市圈并未感到太大的人口和交通壓力。 “先有業再有城,而不是先有草坪和住房。”陸銘認為,人口集聚以就業崗位為基礎,“攤大餅”會增加出行需求,新城建得再漂亮,也只是“空城計”唱得動聽。因此,規劃設計宜采用“串葡萄”模式,讓新城多串聯一些配套產業、基礎設施等。 此外,對一些超大城市而言,騰挪空間已經有限。要治理“城市病”,應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從“跨區域合作”中尋找答案。比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框架下,通過區域協調發展使人口、產業、生態布局更合理,從而在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也為北京治理“城市病”拓展空間。 ——應當明確功能定位,不貪大不求全。 “現在一些城市不管資源環境容量如何,只要是能大量創造GDP的產業,都欣然接受甚至拼命爭搶。這樣‘暴飲暴食’,自然會因‘消化不良’而‘生病’。”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坦言,從深層次看,應當改革和完善過于看重GDP指標的政績考核體系、以土地財政為代表的不合理財稅體制等。 量力而行,就不會“累出病”。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認為,對于每座城市來說,首先要看清楚城市發展的格局、態勢、在區域經濟社會分工中能夠擔當的角色,然后結合自己的資源、環境、文化特點,努力滿足生產、消費和服務需求。 |
相關閱讀:
- [ 05-12]城市病:商業地產開發往往超出規劃強度
- [ 05-12]中國“城市病”愈演愈烈 與城市大小無關病因多元
- [ 05-12]人民日報談城市病:商業地產開發往往超出規劃
- [ 05-10]北京市府副秘書長:北京治城市病要先控制人口
- [ 04-24]郭金龍:北京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 治理城市病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