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價值是以人為本
2013-12-05 11:33? 南方日報?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林錦 黃曉夏 |
分享到:
|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4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改革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出臺實施新型城鎮化規劃,積極穩妥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新型城鎮化是本屆政府力推的重點改革,“城鎮化建設”已經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一起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方向。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7月召開的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均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建設。今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相關官員曾表態年內出臺新型城鎮化規劃,現在看來要推遲到明年,推遲發布恰恰體現了決策層的審慎態度。 相較于決策層的審慎持重,在民間以及學界和媒體上,城鎮化早就是炙手可熱的關鍵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其中多個具體細則引起廣泛討論,就是因為其中涉及到的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等議題,關系到未來城鎮化的發展方向。此次政治局會議繼續強調,要充分認識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穩妥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值得注意的是,會議特別提到了“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經過調查,目前已全面查清了全國各類土地資源底數。政治局會議對土地管理的政策安排,恰恰是在這個調查的基礎上作出的,這使未來有關土地的各項具體工作的安排和推進都有據可依。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被認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一表述充分體現了決策層對未來經濟發展的認識。仔細梳理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無論是樓市調控,征地拆遷矛盾,還是城鄉收入差距拉大,都與土地管理制度有密切關系。如果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新型城鎮化就難以推進。由此可見,雖然都在講城鎮化,但未必都能意識到城鎮化推進的復雜性。城鎮化本質上是個系統問題,必須各項配套改革同步推進,才能取得城鎮化的突破。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部分的各項細則超出外界預期,但如果真正了解城鎮化推進遇到的困難,就會明白決策層的用意。 在改革措施上,要達到新型城鎮化所需的配套改革太多了。比如,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戶籍制度改革,城鎮智能化和管理智能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等。這些措施都將在改革中推動城鎮化發展,在發展中繼續改革。在理念上,新型城鎮化目前遇到的最重要問題就是很多人將城鎮化誤認為只是高樓大廈或者造城運動。實際上,新型城鎮化之所以稱為新型,就是要破除關于城鎮化的陳見。11月24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考察時指出,城鎮化不是土地城鎮化,而是人口城鎮化,不要拔苗助長,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積極穩妥。 習近平總書記點中了人們對新型城鎮化的最主要誤解。城鎮化當然要建新城,但絕不能用建新城來取代城鎮化。如果興建起一座又一座的城市、城鎮,可農民群體卻仍然難以在其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那么這樣的城鎮化極有可能導致社會階層進一步分化。因此,新時期的城鎮化不能以簡單思維、傳統思維對之,而必須以人為核心。一言以蔽之,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價值就是“以人為本”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城市化。 從低城鎮化率到高城鎮化率,從傳統城鎮化到新型城鎮化,中國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會,中國社會也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這場變革是立體式、漸進式的,需要多項配套改革同時推進,也需要所有人改變理念。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預言:中國的城鎮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深刻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兩大課題。能否答好這道題,考驗我們的智慧。 |
相關閱讀:
- [ 12-01]中國農村直面社會化養老困境
- [ 11-21]徐紹史:我國城鎮化孕育巨大機遇也面臨艱巨任務
- [ 11-19]清華教授:中國至少還應有七八個千萬人口大城市
- [ 11-17]與時俱進優化城市發展方針 指導形成城鎮化新格局
- [ 11-17]中國規劃師聚集青島 探中國改革城鎮發展規劃案
- [ 11-16]專家:“城市時代”要加強協同規劃
- [ 11-14]郭聲琨:為改革發展創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 [ 11-12]專家談城鎮化:要承載理想、抱負與希望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