蹊蹺的拆遷協議 在張楠、王金祥、張安房大姐張秀英眼中,8月15日,葛老太房子被拆屬違法強拆。 “我外婆、我舅舅一直都沒跟他們簽什么協議,拆遷當天,他們也沒出示任何證件,就派人搬家具、拆房子。”張楠的這種說法,王金祥也進行了強調印證。 記者咨詢法律人士獲悉,根據相關國家規定,如果雙方沒有達成拆遷補償協議,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不能自行決定強制執行。 8月20日,記者多次詢問蚌山區政府、黃莊街道,得到的答復是“應該有協議,沒有協議是不可能拆的,是開發商和拆遷戶簽的”。 倘若果真簽有協議,應當一式兩份,拆遷戶也有一份。但是王金祥、張楠等人,堅持說“一直沒談攏,根本沒簽什么協議”。 隨后,記者兩次來到九通房產公司,試圖了解協議一事。 8月21日,該公司一張姓主任告訴記者,據他所知,雙方已經簽過了協議。隨后記者追問,協議是誰簽的?可否看一下?張主任以具體不清楚為由,要求記者留下聯系方式,稱公司負責人會聯系解釋的。但是當天,記者一直沒有接到電話。 22日上午,記者再次來到九通公司,張主任當著記者面撥通了一陶姓經理電話,稱其參與拆遷。 陶姓經理首先肯定協議存在,但具體是誰簽的協議,回答則含糊其辭,前后矛盾。 到底有沒有簽補償協議?面對記者的疑惑,王金祥16歲的兒子王克凡提供了一個細節,證明稱即使有協議,也是別人強迫的。 “我奶奶被人抬進來后,當時我看到幾個人,把我奶奶手抓著,往幾張紙上按手印,按的什么我不太清楚。”王克凡告訴記者,奶奶不識字,耳朵也聾了,根本不懂協議的事情。 多敗俱傷的僵持 從2005年到2013年,作為釘子戶,張安房已堅守9年。 9年來,張安房的生活變了。每天,天剛亮,他就要燒狗糧。中午,他要拉著三輪車,去幾百米外接水。 在抗拆的第五個年頭,張安房的父親死在老屋。 更糟的是,他的抗爭變得越來越孤單。不僅兩陷囹圄,而且曾經支持他的兄弟,已與他疏離;曾經理解他的鄰居,對他頗多怨言。 九通房產公司一負責人說,開發商也是受害者,因為還有拆遷戶沒安置,公司每年還要支付十幾萬的安置費。 對于當地政府而言,為顧全大局,既要順利拔除“釘子”,又要承受居民的怨言,同樣苦不堪言。 無疑這場跨越9年的維權已成為一個難解的僵局,且多敗俱傷。 “聽說張安房岳母家房子最終被拆,我很驚訝。我起先認為房子肯定不會拆,因為當時協議根本無法談成。”沈家驥副局長接著表示“既然拆了,肯定是達成協議了。” 話題一轉,談及張安房其人,沈家驥直言“是個可憐可惡又可恨的人”。 “可憐,是說他用自身的自由,為兄弟姐妹換來幾套房;可惡就是任何人都滿足不了他的條件,步步為營,逼得對方必須一步步退讓。本來已經達成了協議了,又反復變卦;檢方不起訴了,不就是結案了,他非要結案,說有罪就給他定罪。”沈局長向記者解釋道。 “可恨!我和他溝通不下于4次,我跟他講你把狗處理掉,不要擾民,二是配合施工,只要人家不拆房子。我還向他保證,協議沒談成,我派兩個民警看著,誰敢拆就抓誰。這樣講,他都不信。非一意孤行。”沈家驥顯得很無奈。 維權在繼續 采訪中,張楠和記者聊得最多,對于自己的父親,她并沒有過多評價,只是給出了執拗和堅持這兩個關鍵詞。 “只要認為是正確的事情,他就會堅持。后來為了房子的事情,只要有政府文件,法律書籍,他都要買。我覺得我父親不看重金錢,看重的是尊嚴和合法權益,甚于生命。” 臨近采訪結束,記者讓張楠就該事件寫點什么。第二天張楠拿出一張紙,交給了記者。 短短的四條意見中,充斥了“維權、強拆、黑惡勢力、欺壓百姓”等字眼,字里行間流露出憤懣和失望,而在最后一條中,她這樣寫道:經歷了多年的拆遷,原本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向往,而現在天空烏云密布,眼前一片黑暗,以后是否還有藍天白云? 顯而易見,從2005年到2013年,張安房的釘子戶生涯,給自己,給子女,給家庭帶來了濃濃的陰影和深深的烙印。 記者獲悉,日前張安房家人已經聘請了律師,為房屋拆遷以及身陷囹圄,討個說法。 期待不久的將來,張安房及其家人維權如愿,并早日步入生活的正軌。中安在線 |
相關閱讀:
- [ 08-25]臺海一周關鍵字:訌
- [ 08-18]張召忠:解決海洋爭端要守國際法也要“定規矩”
- [ 07-21]探尋北京“蟻族”群租生活:90平米房住52人
- [ 07-10]大埔“釘子戶” 突顯馬當局公信力不如螢火蟲
- [ 07-10]依法也難強拆“釘子戶” “臺灣式征地”引反思
- [ 06-09]山東濰坊400村民向“釘子戶”下跪請求拆房(圖)
- [ 05-29]46歲男子準備第17次高考 "最牛高考釘子戶"怯場
- [ 05-17]拆遷“釘子戶”緣何成為城鎮化“螺絲釘”?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