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政府債務摸脈更要開方子
www.fjnet.cn?2013-07-30 13:12? ?來源:經濟日報 我來說兩句
一些地方政府靠舉債出政績的行為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導致債務規模不斷增加,償債風險逐漸加大。政府性債務審計應跳出“審而不計”的窠臼,既要摸脈更要開方子,否則將陷入“年年審計年年加重”的惡性循環 日前,國務院要求審計署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據悉,全國性審計工作將于8月1日起全面展開,這也是審計署對地方債務的第二次全面摸底。此次審計署將對中央、省、市、縣、鄉5級政府性債務進行徹底“摸脈”和測評。 地方政府利用融資平臺進行舉債,早已不是新鮮事。誠然,政府性債務對于彌補地方財力不足,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制度的規范和約束,部分地區政府性債務規模大,償債能力弱,存在不容忽視的風險隱患。 早在2011年,審計署就曾對全國省市縣3級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全面摸底審計。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當時就表示,需要“摸清規模和結構,反映問題和成因,分析風險和責任,為政府決策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不過,與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約10.7萬億元的審計數據被廣泛報道相比,針對“一些地區、行業的債務規模較大、債務負擔較重,只能通過舉借新債償還舊債,有的地方還出現了逾期債務”等審計中發現的問題,似乎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制度補漏。 審計署今年6月公布的一項審計結果愈發令人擔憂。被審計的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余額接近3.85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12.94%;16個地區債務率超100%,債務率最高達219.6%;17個省會城市土地出讓收入資不抵債。顯然,一些地方政府靠舉債出政績、大肆借錢融資的行為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直接導致了政府債務規模不斷增加,償債壓力和債務風險逐漸加大。 政府性債務審計,摸脈更要開方子,否則勢必陷入“年年審計年年加重”的惡性循環。追根溯源,地方政府大肆借錢債臺高筑的原因有3個。其一,財權事權不匹配。分稅制的財政體制改革后,大量的財權上收中央,較多的事權下放地方,教育、醫療、民生工程、社會福利處處都要地方政府增加投入,許多配套資金只能通過舉債籌措。其二,干部考核不完善。傳統政績評價指標中,以GDP、城市建設、形象工程為導向的問題普遍存在,加之考核問責不涉及政府債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一些地方干部舉債發展,鋪大攤子,上大項目。等到債務壓力和風險凸顯,借債的前任官員早已升遷提拔,還債包袱則像“擊鼓傳花”一樣甩給后任。其三,債務監管不規范。一方面,舉債決策缺乏科學規劃和有效論證,導致舉債規模不受限制,更多地體現為長官意志。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對債務管理工作重視不夠,數據統計不準確、不全面,加大了防范和控制債務風險的難度。 “汽車之城”美國底特律市日前正式申請破產保護,為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的擴張敲響警鐘。正如財政部長樓繼偉所言,“先采取一些政策,制止住地方政府債務擴張的趨勢,再研究什么樣的制度,給人家開一條正道,堵住那些歪門。”就此而言,此次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能否跳出“審而不計”的窠臼,推動相關規范約束措施的落實,給盲目舉債發展帶上“緊箍咒”,值得期待。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30]八問地方政府債務:向誰借錢?怎么還錢?怎么花錢?
- [ 07-29]政府性債務“審計風暴”將至 化解底特律式風險
- [ 07-29]審計署再審政府性債務 摸清“家底”才能化解風險
- [ 07-29]美財長稱拒絕在債務議題上向共和黨讓步
- [ 07-29]專家稱地方政府不會破產 養老不會受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