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首位“乘客”在南海海底發現奇觀
www.fjnet.cn?2013-06-19 18:57? 張旭東?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首位“乘客”,這位海洋專家在南海海底見到了一種奇特景觀。他表示,新發現的物質不能確定是生物還是礦物,可能是人類從來沒見過,甚至從來沒聽說過的海底景象。 周懷陽介紹,18日下潛的目標點與前一日相同,都是南海一冷泉區。但是在距離這個目標點600米左右的地方,他們發現了一種非常奇特的景象。“在一個20平方米至30平方米的范圍內,有一些類似石筍的柱狀物體,乳白色,大約40厘米至50厘米高,每隔二三米就有一個,這個區域還有氣孔冒泡。”他說。 “潛水器像直升飛機一樣,從這個區域上面掠過。我們一直在細心觀察,并拍攝照片和視頻。當我們準備取樣時,發現已經過了這個區域,非常遺憾沒有取到樣品。”周懷陽說。 “因為沒有樣品,所以不能確定這些東西是生物還是礦物,同樣也沒辦法知道這些東西的成分和生長機制。但這個景象確實非常奇特,非常漂亮。”他說。 周懷陽感嘆道:“海底真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有了‘蛟龍’號,我們將發現一個又一個未知的東西。” 雖然沒有取到這個特殊區域內的樣品,但周懷陽所搭乘的“蛟龍”號并沒有空手而歸。即使回到母船甲板上,“蛟龍”號左邊的機械手依然緊緊地抓著一個碳酸鹽樣品。 這個潛次中,擔任主駕駛的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潛航員唐嘉陵,操作“蛟龍”號機械手共斬獲了88個貽貝、18個毛瓷螃蟹、7個帽貝和2塊碳酸鹽樣品。 記者看到,海底貽貝與大家經常食用的貽貝(俗稱“海虹”)外形非常相似,只不過呈褐色;毛瓷蟹爪上有明顯的毛,殼的表面看上去非常光滑且有光澤。 專家表示,這些生物樣品有利于研究海洋極端環境下生命間的密切關系。海洋極端環境下的生物鏈屬于黑暗生物鏈,他們不依靠光合作用,而是依靠海底流體中的甲烷和硫化氫等為生,現在對這個生物鏈的認識還很少。(記者 張旭東)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19]“蛟龍”號搭載香港科學家下潛
- [ 06-18]“蛟龍”號下潛 同濟大學教授成首位“乘客”
- [ 06-18]“蛟龍”眼中的海底世界
- [ 06-18]“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首潛順利完成
- [ 06-18]逛6·18讓你過足"航天癮" 市民可體驗航天員訓練
- [ 06-18]“蛟龍”號18日將搭載首位“乘客”下潛
- [ 06-17]“蛟龍”號回到冷泉海區準備作業 今日9點下潛
- [ 06-17]“蛟龍”號開始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首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