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 題:“網紅醫生”有流量更要負責任 新華社記者徐揚、郭翔 不得發布未經科學驗證、虛假錯誤內容,不得斷章取義曲解專業指南、行業標準等,誤導公眾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不得夸大病情和疾病治療效果,不得以“神醫”“神藥”名義進行宣傳……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三部門發布《關于印發醫務人員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試行)的通知》,提出十條負面行為清單,對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精準亮劍。 隨著直播、短視頻的興起,互聯網成為公眾獲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國家衛生健康委也鼓勵支持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通過多種形式規范開展互聯網健康科普,這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傳統健康科普方式的短板。不過,在流量誘惑之下部分亂象開始顯現,有的醫生違規開展導醫導診,直播帶貨斂財牟利甚至虛構病例誤導公眾。 健康科普的初衷不能讓位于對利益的追逐、對變現的渴望,讓互聯網健康科普回歸服務健康、普惠公眾,“網紅醫生”手握流量,更要負起責任。 越是面對流量和利益誘惑,越要尊重互聯網賦能帶來的價值和榮譽。對“網紅醫生”而言,既要堅守職業道德底線,牢記治病救人的初心,更要傳播準確的健康知識,為公眾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科普內容,拒絕渲染健康焦慮、以偽科普誤導公眾,讓醫療行業的嚴肅性和公信力在網絡平臺延續。 “網紅”醫生的本職仍然是醫務工作,不論是診療、科研還是科普,科學性和專業性都是其職業核心。無論何時何地,醫術精湛都是這份職業的基石。不斷提升專業水平,把醫學知識講得通俗易懂,才能讓健康理念傳播得更廣更好,支撐互聯網健康科普走得更遠更穩。 抵制流量誘惑不能僅靠醫生的道德自覺,有效的監管監督必不可少。各級醫療衛生主管部門應通過日常監督、典型案例查辦、文化浸潤等舉措,強化醫德醫風建設。平臺要健全內容評估與過濾機制,讓科學嚴謹的好醫生好內容脫穎而出,對觸碰“高壓線”的,要及時出手,該下架的下架,該處罰的處罰。 網絡時代,做好自律和他律,對醫生是約束也是保護。守護群眾信任,維護醫療行業公信力,才能賦予互聯網健康科普清新底色。 |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