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環保是企業的“加分項”,而今卻是生存的“及格線”;曾經無處堆放的工業廢物,如今許多成為可以生財的寶貝;消費者的思維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轉變,外賣選擇無需餐具、出行采用共享單車、買家電選一級能效……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正是近年來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鮮明寫照。 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確定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為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既是建設美麗中國和實現碳達峰目標的必由之路,更是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戰略選擇。 形成綠色生產方式,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一場深刻的生產方式變革。寶武集團通過富氫碳循環氧氣高爐技術的研發和實施,實現固體燃料消耗降低30%、減少碳排放21%的工藝技術能力;山東壽光建成蔬菜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國產化智能溫室系統相較同類顯著降低運行能耗超30%,土地利用率躍升至80%以上,水肥利用效率實現倍增……這些案例揭示,綠色生產需要通過低碳技術、數字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融合創新,重新構筑現代生產方式。 形成綠色生活方式,亦非一陣風之舉,而是從個體選擇到社會風尚的文化重塑。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本質上是價值觀的重構。某外賣平臺數據顯示,自2017年推出“無需餐具”功能至今,已有超過5.2億用戶使用過這項功能。當“光盤行動”成為餐桌新風尚,當新能源汽車占據城市道路C位,當某二手交易平臺用戶井噴,這些微觀變化正在匯聚成全社會綠色轉型的洪流。 消費端的綠色變革也在倒逼生產端創新,從而形成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的良性互動。消費者對環保節能型家電的需求增長,直接推動了企業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具有環保、低碳特點的新制冷劑替代技術、節能技術不斷涌現;二手交易平臺的迅猛增長催生出專業二手商品檢測、翻新等新職業。這些“需求牽引供給”的循環,正在重構市場經濟邏輯,促進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制度和政策創新也是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動力。綠色轉型的復雜性,決定了要全面落實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科技、環保政策,構建“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公眾參與”的治理格局。例如,2024年以舊換新八大類家電中,消費者購買一級能效產品銷售額占比達90%以上。由此可見,制度和政策創新是推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形成的關鍵力量。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形成已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答題。這場變革需要技術創新突破瓶頸,需要制度設計激發活力,更需要每個個體將綠色理念轉化為日常行動。當14億人的綠色選擇匯聚起來,一個生產系統高效循環、生活方式簡約低碳的綠色發展新格局必將形成。 |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