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這個職業,能讓人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這些年的采訪中,我遇見了幾位老者,他們或在追求理想中笑淚終生,或在功名面前襟懷景行,或在看不見的角落里連接星辰大海,為創造歷史的事業做一片不留名的瓦。 他們的人生就像厚厚的大書,讀來開卷有益。從他們的人生篇章中,我領悟著人類永恒的課題——什么樣的一生,才算是“有意義”的? 沒有下坡路的人生 巫漪麗有一雙很特別的手:五指修長,卻又遒勁有力;枯瘦如木,卻能靈動如水。 她6歲開始學習鋼琴,是世界級鋼琴家梅百器的第一個兒童學生,18歲首次登臺便揚名上海灘,31歲獲評國家一級鋼琴演奏家,擔任中央樂團首任鋼琴獨奏家。 當我見到這位“新中國第一代鋼琴家”時,86歲的她,一雙手已在黑白琴鍵上起起落落80年。多年旅居新加坡,她品琴、練琴,教琴為生;租房、步行,獨自一人。她吟誦辛棄疾,也讀英文書;愛吃當地的肉骨茶,也惦記家鄉上海的薺菜餛飩。她像仗琴走天涯的獨行俠,也像插在異國他鄉的茱萸花。 我問她:藝術生涯的巔峰在哪里? 耄耋之年的她回答:在未來。 第二年春天,巫漪麗出現在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第一季第一期的舞臺上,演奏59年前由她首創和首演的鋼琴版《梁祝》。她略顯蹣跚地登臺,下頜微微顫動,在鋼琴前沉默地坐了幾秒鐘,然后觸響了第一個音節,雙手間漸漸飛出兩只纏綿悱惻的蝴蝶——一曲生死相依,聲動大江南北。 旅居海外幾十載之后,巫漪麗在生她養她的祖國,在最能懂她敬她的中國觀眾中,收獲了大量的鮮花與掌聲。在此后的多檔節目和演出中,人們都能看到她、聽到她。 又過了一年,還是在春天里,巫漪麗與世長辭。她實現了最后的理想,于生命的最遠處登上最高峰,人生沒有下坡路。 最靜謐的黃昏 采訪嚴傳梅時,他已90多歲。腰桿筆挺,思維敏捷,記憶清晰,再配上滿頭白發,與他交談如逢良師益友。 他是“張富清式”的老英雄,半生立軍功,半生深藏功名:16歲上戰場,17歲深入敵營活捉漢奸,在淮海戰役中榮膺特等功,獲得過“人民功臣”獎章、“解放華中南紀念章”,另立有“大功”等十余次。而這些閃光的軍功章,長久以來安安靜靜地躺在一只皮箱里,直到嚴老在病中以為自己時日無多,才將皮箱作為“家產”交給子女。其他積蓄,他都交給了黨。 皮箱里的軍功章并不全。濃縮著他九死一生、忠勇無畏的獎章、獎狀,大都在他渡江過河、行軍打仗的途中遺失。我不免替他痛心,他卻說:我是隨時準備犧牲的人,哪還在乎獎章丟沒丟呢? 原來英雄是這樣想的。 嚴傳梅有腰傷,但他從不聽醫囑,戰斗一打響該怎么沖還怎么沖,因為“任務是打勝仗,不是活個長命百歲”。組織上要提拔他當團級干部,他誠懇拒絕,因為“傷病導致不能負重,那不能身先士卒怎么行”。轉業時,能填三個志愿,第一志愿是去新疆,因為“那里條件艱苦”;第二志愿是去河南平頂山,因為“那里有煤礦,能建設祖國”;第三志愿便是“服從分配”。 原來戰士是這樣想的。 最終,嚴傳梅被分配到了武漢水利電力學院,主持過政治工作,保護過干部;由于正直可靠,在三年困難時期擔任食堂管理工作;還協調資源為地方解決過水患,澤被至今。 采訪結束后,嚴老慈祥地對當時剛滿30歲的我說: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回首一生,覺得心里能過得去,這種感覺是很好的。 是啊,這真是一位共產黨員保爾·柯察金式的一生!能直視自己的人生作品,能挺著胸脯交卷,這真是最靜謐、最美好的黃昏。 俯仰無愧的心 陳榮定是航天四院的老專家,參與過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推進劑研制工作,前不久剛過完90歲生日。今年九三閱兵時,他守在電視機旁,看得那個高興。在盡顯強軍力量的裝備方隊中,陳榮定看到了自己負責過的項目成果,90歲的心,充滿了深沉的欣慰?!八苈赌?,說明國家用得上!” 陳榮定回憶,由于專業特殊,上學時老師就教育同學們: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當初風華正茂的同學們早已散作滿天星,大多從事了一輩子國防軍工事業,而他們對于“回報”有自己的認識——國家強大了,組織交代的任務完成了,肩頭的使命扛住了,這就是最大的名利,還有什么可求? “我研制的東西留下來了,我的人生不是‘一日三餐,吃完就完’,我很幸運的,沒有什么遺憾。”陳榮定說。 王北海是陳榮定的老同事,也已年屆九十。因為“黨和人民的需要”,他放棄了原有的研究方向,40歲從頭開始;因為“國家要上大項目”,他放棄了準備多時的出國進修,成長于大城市的他帶著家人一起鉆進湖北襄陽的小山溝里,十年磨一劍,一點一點啃下“硬骨頭”,一寸一寸拱著向前進,最終和同事們取得一系列突破,“利劍”功成。 王北海也覺得自己幸運,一輩子能夠“全過程”參與兩型產品的誕生與成熟,“拿出了產品,定下了規范,培養了隊伍”。但是說到功勞,他不領“奠基人”之名,謝絕“功臣”之譽,只是擺擺因患病而顫抖的手,淡淡一笑:“我們這輩子,沒白活?!?/p> 初次采訪時,我被航天四院的故事感動得落下淚來。幾年后再次采訪王北海,他還記得我:“其實你的眼淚也讓我很感動,我們這一代人的志愿,年輕人也懂?!?/p> “我們這代人,證明了中國人不比外國人差,破除了迷信,建立起自信,再怎么艱苦也值了?!倍嗌偃找梗嗌偾笏?,多少艱辛,在王北??谥校鄢蛇@一句話。 仰不愧于先輩,俯不怍于后代,這是多大的人生滿足。燃我螢火,匯入時間長河的粼光,個體生命的意義便煥出了永恒的榮耀。 作為記者,我要收集這點點熒光,忠實地把它帶到讀者面前,給更多人怦然心動的光亮。(王若辰) |
2025-11-07
2025-11-07
2025-11-07
2025-11-07
2025-11-07
2025-11-07
2025-11-07
2025-11-07
2025-11-07
2025-11-07
2025-11-07
2025-11-07
2025-11-07
2025-11-07
202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