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紀念館的紅柿子、魯迅故居的白丁香、林海音故居的老槐樹…… 當“季節限定”景觀出圈,名人故居如何走向“四季常紅”? 閱讀提示 如今,名人故居的“季節限定”美景,俘獲了越來越多游客的芳心。人們來到這里游覽“打卡”,真正期待收獲的是什么?如何讓名人故居實現“四季常紅”? 霜降時節,金黃的銀杏葉綴滿胡同。老舍紀念館的丹柿小院迎來了一年中極富詩意的季節,火紅的柿子掛滿枝頭,如同一盞盞小燈籠。入秋以來,絡繹不絕的游客走進這間小院,在這里感受秋日晴空下的澄澈氣息,想象著老舍先生當年在此生活與創作的情景。 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秋日午后,一樹紅柿探出墻頭,與滿院秋色相映成趣。 “踏入丹柿小院的那一刻,不僅完成了一次旅行打卡,也完成了一場平行時空的對話。”來自河北的游客崔女士近日帶著孩子來到老舍紀念館,在她看來,這次獨特的線下游覽經歷,讓孩子對名人故居的意義有了更為直觀深刻的體會。 崔女士告訴《工人日報》記者,游覽過程中,她還同步為孩子介紹了老舍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學作品細節,“貓咪、柿子、北平的秋……在這里,課本中那位遙遠的文學巨匠,悄悄變成了一位可愛可感的‘鄰居爺爺’。” 記者了解到,老舍紀念館原為老舍故居,院內保留了老舍夫婦1953年手植的兩棵柿子樹,每年秋天紅柿累累,因而被命名為“丹柿小院”。在小院的一張桌子上,擺放著觀眾留言簿,不少游客駐足翻看: “當我在橙黃橘綠時拜訪您的小屋……我認為您又成為院外的落葉,柿子樹下,厚土之上,以綿薄之力再續生命之光明……清秋有信,落字為安,祝您安好!” “老舍說,北平的秋就是人間天堂。但對于許多老舍先生的讀者而言,這‘丹柿小院’便是和老舍先生進行超越時空交流的天堂。” 留言簿上的字跡,或娟秀或剛勁,還有勾勾畫畫和些許手繪。游客小安一邊翻看留言簿,一邊拍照留念,“一字一句,言辭懇切,讓人為之動容。” “故居能夠讓人們真實感受名人成長和生活的環境,以及名人自身所散發的精神氣息。”鄭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汪振軍在接受《工人日報》采訪時表示,從老舍故居、郭沫若故居、梅蘭芳故居再到全國各地的名人故居,這些場所已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時尚打卡地,且突破了自然景區的季節性限制,成為傳播歷史文化的常紅景點。 讓名人故居更富“人氣” 記者注意到,不止于丹柿小院,近年來,全國多地的名人故居因“季節限定”景觀火爆出圈。齊白石故居的紅石榴、魯迅故居的白丁香、林海音故居的老槐樹、郭沫若故居的銀杏葉……這些名人故居嘗試突破傳統展陳模式,力圖讓自然時序與名人文化更好地結合,以此呈現故居的人文氣息與歷史沿革。 當秋日景致與名人故居相得益彰,便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場域。“物與景宜,情景交融。”汪振軍認為,這種兼具場景化與情景化的景觀,正是名人故居的核心魅力所在,“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厚重的歷史建筑增添了靈動氣息,也讓文化傳播擁有了更富感染力的媒介。” 名人故居的“季節限定”景觀打卡,為游覽提供了一個積極的切入口。在此基礎上,如何進一步讓游客“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了解名人歷史與文化?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院長徐虹向《工人日報》記者表示,名人故居作為地方特色旅游景點,其真正價值在于激活名人的精神遺產,讓游客在時空對話中獲得超越“拍照打卡”的文化體驗。 “若僅將故居作為名人生活空間進行展陳,則可能較為表面。”徐虹以名人故居的自然景觀為例指出,樹木本身既是標志性景觀,但更應挖掘其與名人生活的關聯,“游客需要的是精神收獲,而非僅僅是一張照片。是否能在參觀后引導游客重讀名著?能否呈現作品中的現實啟發?旅游更應深化為對文化內涵的感受與體悟。” 汪振軍向記者分享了自己到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館參觀的感受,“這里原是文化名人凌淑華的故居,她在這座小院招待過徐志摩、齊白石等文化名人,后來小院成了北京人藝的前身。如今,小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展演地,既延續了歷史文脈,又吸引了眾多游客。” “推廣名人故居的關鍵在于讓故居‘活起來’,通過文化活動賦予空間人氣與生機。”汪振軍進一步分析,“房子和院子是人的居所、是建筑的空間、是生活的空間、是文化創造的空間、是詩意的空間。有了人,才有它的生命活力。” 把握名人的歷史坐標 “也許是部小說、話劇,也許是某種特殊貢獻,這才是讓人銘記的核心。”徐虹認為,開發名人故居的首要原則,是精準把握名人的歷史坐標,應以名人最突出的成就為基點,向外衍生展示其日常生活、居住環境與自然景觀,形成區別于其他故居的獨特文化標識。 “名人故居需從‘孤芳自賞’走向‘雅俗共賞’。”徐虹表示,中國的名人資源豐富,關鍵要彰顯不同時代、領域名人的當代價值。她認為,成功的名人故居運營應讓游客成為文化創造的參與者,“留言集、攝影展都是讓游客融入敘事的方式,當人們親身參與文化創造,故居就不再是靜止的展館,而成為持續生長的文化空間。” 在汪振軍看來,應強化名人故居的“活化”利用、避免故居“空殼化”。“名人故居不能只是空蕩蕩的房子和院子,要有文物、有人生活、有文化活動,充滿生機,對外開放。” “還需推動用途轉變,讓名人故居轉變為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城市書屋、博物館等。同時創新敘事方式,通過影視劇、短視頻、實景劇等形式講好名人故事,開發文創產品。”汪振軍說。 近年來,全國多地發布政策引領名人故居持續“活化”發展。比如,浙江省紹興市日前發布全國首部名人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條例,自今年11月1日起施行。值得注意的是,該條例從時間、空間、價值意義等維度首次界定了名人文化資源的概念,將具有歷史價值、教育意義、紀念意義的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均列入保護對象。 “讓名人故居成為四季常紅的文化IP,需要創意設計。”汪振軍表示,各地的名人故居資源豐富,以河南為例,開封有劉青霞故居,商丘有侯方域故居,鄭州有魏家大院、任家大院,唯有通過系統性的保護、活化與創新,才能讓這些承載歷史的空間真正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 徐虹指出,名人故居的終極意義,在于引領后人創造新的文化傳奇。“當故居既能承載歷史厚度,又能激發當代共鳴,我們的文化傳承才會更加豐厚,真正滋養人們的精神生活。”(記者 陳丹丹) |
2025-11-01
2025-11-01
2025-11-01
2025-11-01
2025-11-01
2025-11-01
2025-11-01
2025-11-01
2025-11-01
2025-11-01
2025-11-01
2025-10-31
2025-10-31
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