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烏夢達、趙旭、魯暢)深秋的北京,金融街兩側的銀杏葉正鍍上金邊。印有“創新、變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發展”的道旗迎風舒展,預告著即將啟幕的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 世界的目光,將再次投向金融街。 這條街,不大。西起南禮士路,東至太平橋大街,北接阜成門內大街,南抵長安街,占地面積僅2.59平方公里。 但這條街,又很大。有人說,它是中國金融的“心臟”。 這里,匯聚了國家主要金融管理部門。中央金融辦、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坐落于此。每一天,關系國計民生的金融政策從這里醞釀、發出,牽引著億萬市場主體的脈搏。 這里,國家重要金融機構總部齊聚一堂。既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郵儲銀行等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也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國內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不僅構筑了金融街的天際線,更成為中國金融實力的實體注解。 這里,保險力量和金融基礎設施同樣雄厚。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總部林立;北京證券交易所、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網聯清算有限公司等重要金融基礎設施毗鄰而居。 其中,北交所自2021年啟航以來,短短四年已培育277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突破9000億元,成為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堅實陣地。 這里,也是國際金融機構布局中國的首選。瑞銀集團、高盛集團等120余家外資金融機構在此扎根,英藍大廈更被譽為“世界頂尖金融機構最集中的寫字樓之一”。 知道了這些,我們或許不會再驚訝,為何一條街的經濟貢獻與其面積形成巨大反差:僅以北京0.02%的土地,貢獻了全市35%左右的金融業增加值和約70%的金融業稅收;近22萬名金融從業人員在此匯集,其中三分之二為碩士以上學歷,更不乏高級金融管理人才。 穿透具象的高樓與數據,這條街的內涵“豁然開朗”。在2.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看見的是中國金融從弱到強的奮進縮影。 自上世紀90年代開發建設以來,金融街從“白手起家”的區域性金融區,已成長為集決策監管、標準制定、資產管理、支付結算、信息交流、國際合作等功能為一體的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帶動西城駐區金融機構資產規模超156萬億元,約占全國三分之一。這條街,已然肩負起助力金融強國建設的使命。 讀懂的是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晴雨表”。 這里集中了國家金融政策制定與執行機構,是觀察中國金融業運行的關鍵節點。“看金融街不僅要看規模,更要看質量、結構與開放水平。”北京市西城區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金融街在高質量發展上持續發力,明確提出建設“中國資產管理高地”,目前資管規模已超過21萬億元,占全國八分之一;保險、證券等板塊穩健發展,結構持續優化,展現出“由大到強”的發展張力。 聽到的是中國金融在世界舞臺上的開放強音。 盡管國際環境復雜多變,金融街仍持續吸引瑞銀集團、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保德信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萬事網聯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等一批批外資機構落戶。“外資用行動表達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一位國際投行高管說,“大家看中的是中國市場的未來。” 夜幕降臨,金融街燈火如星河傾瀉。一場全球金融界的盛會,蓄勢待發。 10月27日至30日,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位嘉賓,將齊聚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共論“創新、變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發展”。 金融街論壇創立于2012年,自2020年起,金融街論壇年會升格為國家級、國際性專業論壇。本屆論壇年會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與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華通訊社、國家外匯管理局共同主辦。 如今,該論壇年會已成為國家級金融政策宣傳權威發布平臺、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平臺、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發聲平臺、國際間金融交流合作平臺。 2.59平方公里,不過是北京地圖上的微小一點,卻跳動著中國金融的“強國之心”,也承載著世界對中國金融的共同期待。 |
2025-10-27
2025-10-27
2025-10-27
2025-10-27
2025-10-27
2025-10-27
2025-10-27
2025-10-27
2025-10-27
202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