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23日電 題:在內蒙古赤峰,與紅山文化"對話" 新華社記者恩浩 悠長蜿蜒的西拉木倫河水、有"中華第一龍"美譽的C形碧玉龍等視聽元素震撼呈現,引發觀眾對紅山先民開拓創造的無限遐想……2025年初至今,交響音樂會《紅山曙光》已在內蒙古赤峰市多次舉辦,吸引線上線下觀眾近7萬人次在音樂中與紅山文化"對話"。 地處西遼河上游的赤峰市,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孕育了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諸多燦爛文化。近年來,赤峰市積極推進紅山文化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同時,將紅山文化元素融入文藝演出、校園課堂以及年輕人喜愛的解謎劇本,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將紅山文化創造性發展和呈現。 "《紅山曙光》雖然以赤峰地域文化為表現對象,但其藝術視野卻并未局限于地方性表達,而是始終將地方文化置于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坐標系中進行觀照,實現了本土文化與國際視野的藝術統一。"赤峰學院教師于清赫說。 與紅山文化的"對話",也走進赤峰市中小學。在紅山區第十一小學的手工課上,學生們用陶泥仿制紅山文化的典型陶器,親手"觸摸"遠古先民的智慧結晶;紅山文化博物館的"小小講解員"培訓,讓中小學生成為紅山文化的傳播者…… 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赤峰博物院院長陶建英說:"這種參與式教育打破了傳統文化傳授的單向模式,讓孩子們對紅山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 吸引年輕人了解紅山文化,需要年輕化的表達方式。在紅山文化博物館,《日出紅山》沉浸劇場吸引著眾多年輕人參與。它以紅山文化歷史為背景,以當下流行的沉浸式劇本桌游的形式為載體,將歷史文化知識與情景體驗結合起來。 紅山文化博物館講解員商家赫介紹說,《日出紅山》沉浸劇場讓紅山文化聽得見、看得著、可觸摸,"在故事中,體驗者可以搭建房屋、制作陶器和玉器,詮釋了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 "從咖啡館里紅山玉龍圖案的拉花藝術,到文創商店融合紅山元素的時尚飾品,再到劇場里演繹古老先民生活的舞蹈表演,足以證明紅山文化并非只是博物館的陳列,更是根植于歷史的生活之美。"陶建英說。 |
2025-10-23
2025-10-23
2025-10-23
2025-10-23
2025-10-23
2025-10-23
2025-10-23
2025-10-23
2025-10-23
2025-10-23
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