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平均海拔3700米。古老的雅礱河在這片土地晝夜奔流,滋養了下游河谷中的一片沃土——乃東。 乃東歷史底蘊深厚,擁有眾多西藏第一:第一塊農田——薩熱索當;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 2016年,乃東撤縣設區。乃東區委區政府改變傳統發展思路,瞄準生態制約發展、遠離核心市場、產業基礎薄弱的三大難題,提出了因地制宜、聚焦重點、科學施策的發展思路。 解生態之縛 乃東的山,綠了。 曾經的乃東,植被稀疏,當地群眾常年受風沙侵擾;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 為了打破這一困局,乃東踏上了生態修復之路。 2024年,乃東區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模式,積極引導周邊農牧民群眾參與植樹造林,確保參與南北山綠化工程的山南籍務工人員比例不低于70%。 索珠鄉恰當村采藥人瓊達,加入了南北山綠化工程建設。期間,瓊達夫妻的家庭年收入突破6萬元,較以前的收入翻了兩番。務工同時,瓊達還跟著專家學會了苗木選擇、土壤改良、科學栽植、管護措施和病蟲防治等知識,轉型成了一名造林人、護林人,從此端上了“生態經濟”這碗飯。 據了解,乃東區已經吸納本地農牧民務工人數1100余人,帶動群眾增收1300余萬元。 在推進生態建設的同時,乃東區以南北山綠化工程為抓手,推進“以工代賑”項目建設,通過系統化的植被恢復與勞動就業聯動機制,累計吸納2.99萬人次農牧民參與生態建設,實現增收3052萬元。 2024年,8623畝新栽樹苗在乃東大地扎根,5萬畝山林被劃定為封山區。廣袤的新造林地作為綠色屏障,矗立在抵御風沙的最前沿。同年,乃東區下轄的昌珠、索珠、多頗章三個鄉鎮,被評為年度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鄉鎮。 乃東之“綠”,不止于山林。 過去的乃東,由于冬春季節電力不穩,當地農牧民冬季常常無法穩定用電。 2024年底,位于乃東區才朋村的華電西藏才朋光伏電站二期項目正式投產發電,兩期項目總裝機達15萬千瓦,年發電量約2.5億千瓦時。綠色清潔能源的發展,有效緩解了乃東冬春季節缺電的狀況。 曾經脆弱的生態環境,如今在林海的守護與清潔能源的滋養下,化作了富民興區的源頭活水,成了高原最堅實的發展基石。 破市場之困 一枚雞蛋,價值幾何? 曾經,在乃東區乃至整個西藏,80%以上的雞蛋依賴區外調運。高海拔的天然制約,規模化養殖蛋雞面臨諸多挑戰。 欲成前人未有之業,須達前人未有之境。“不能再讓老天爺牽著鼻子走。”西藏宏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請來相關領域的專家,實地勘測,參與養雞場的方案設計,專門引進先進的養殖設備……經過一系列調整和嘗試,終于做到了對雞舍內溫度、濕度及含氧量的精準調控,切實改善蛋雞的生存環境。 2021年5月,西藏宏農從北京調運11.2萬羽雞苗。可未曾料到,竟有4萬多羽雞苗在短時間內死亡——一部分在運輸途中死于窒息,還有一部分因不適應高原的環境而死。 國際通用的雞舍通風模式在西藏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并不適用。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技術人員加大科研力度和投入,研發出新的通風模式,繼續優化蛋雞的生存條件。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下,西藏宏農的蛋雞存活率終于提升至行業領先水平。 西藏宏農用技術創新的“硬實力”,打破了“高原不能大規模養雞”的固有認知。 如今,這座養殖場日產鮮蛋突破150萬枚,年產鮮蛋約6億枚,可實現自治區菜籃子工程鮮蛋供應100%自給自足。西藏宏農生產的雞蛋已成當地居民飯桌上的“常客”。 此外,蛋雞規模化養殖還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發展。在乃東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西藏宏農種植玉米,加工生產精飼料,生產高原專用微生物有機肥。貫穿蛋雞產業上下游的一條產業鏈逐步形成。 未來,乃東區還將在飼料加工、冷鏈等產業著手布局,培育配套產業集群。 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構建,解決了產業發展瓶頸,也打開了發展的思路。 2023年,乃東區積極拓展高原特色產業版圖,將目光投向了蜜蜂養殖。這年,當地積極申請國家財政資金,投資1700萬元,建成了集養殖、加工、觀光、科普于一體的“夜伴蜂聲西藏蜜蜂文化主題生態體驗園”。體驗園不僅成功打造了高原特色蜂蜜產業基地,更因其獨特的設計和文化內涵,成功獲評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項目通過“產業+文旅”融合模式,有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一方面,夯實養殖基礎,為村集體購買了350個蜂箱,并在適宜區域建設3個蜜蜂分散養殖點,擴大養殖規模;另一方面,強化技能支撐,對50余名村民開展系統蜜蜂養殖、蜂蜜采集與初加工技術培訓,提升專業化水平。更重要的是,生態體驗園作為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蜂場、了解蜜蜂文化、體驗蜂蜜產品,顯著提升附加值,打開了更廣闊的銷路。 2024年5月,“夜伴蜂聲西藏蜜蜂文化主題生態體驗園”被選定為“世界蜜蜂日”中國主會場,成為展示高原特色蜂產業和文旅融合發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強產業之基 扎西曲登社區位于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南部,有著“藏戲第一村”的美譽。 六年前,這里的非遺保護傳承還僅僅停留在保護層面,旅游配套設施跟不上游客的需求,豐厚的文化資源難以轉化為發展優勢,藏戲隊也只能靠政府補貼生存。 如今走進扎西曲登社區,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藏式風情民宿映入眼簾。 2019年,在乃東區委區政府和援藏力量的共同支持下,扎西曲登社區被列為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投入資金對社區進行了全面改善,將藏式木雕、唐卡等非遺元素符號巧妙融入村居和公共基礎設施。同時,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雅礱扎西雪巴藏戲,打造乃東區藏戲之鄉,并通過開辦民宿等吸引各地游客體驗藏戲魅力,社區黨支部牽頭建立“統一定價、統一服務、統一推廣”機制,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分散的資源攥成合力,五根指頭握成了“拳頭”。 截至2024年底,扎西曲登社區已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790余萬元;社區民宿從最初的7家、22個床位,發展今天的85家、744個床位。 千年的文化積淀,鑄就了乃東人的智慧與膽識。 乃東區委區政府瞄準低空領域在高原地區的獨特價值,將低空經濟納入發展藍圖。2024年,西藏首家無人機企業西藏創博通航科技有限公司落戶乃東。 從政策扶持到場地保障,從產業鏈配套到營商環境優化,乃東區全方位支持項目落地。“項目落地的速度遠超預期,政府的全流程幫扶讓我們安心扎根。”西藏創博通航負責人陳璐敏說。 今年年初,西藏創博通航與當地水利部門達成合作,開展巡河任務——十公里的任務無人機十分鐘左右就能完成,效率是以往人工巡河的十倍。這也只是無人機在高原大地上解鎖的眾多應用場景之一,運輸、科考、植樹造林……科技的力量,正一點點改寫乃東的發展軌跡。 在著力布局低空經濟的同時,乃東區委區政府以前瞻視野搶抓“東數西算”國家戰略機遇,成功引入并高效推動了另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項目——西藏首個大規模智算中心“雅江一號”的落地與運營。 為此,乃東區委區政府組建專班提供全流程跟蹤服務,確保了這項總投資9.2億元、規劃2000P算力的“頭號工程”如期于2025年6月18日開服。 高原地區空氣潔凈,同時具備低溫、低氧、低硫、低濕的環境,非常符合建設智算中心的環境要求。同時,高原地區豐富的清潔能源也成為建設智算中心得天獨厚的條件,不僅能滿足智算中心大量的電力需求,還符合綠色低碳的要求。 乃東區委區政府將國家戰略、援藏優勢與本地資源稟賦深度結合,填補了西藏大規模智算的空白,將高海拔的“劣勢”轉化為發展數字經濟的獨特“優勢”。 2024年,乃東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5.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6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841元……這一組組數據的對比,正是乃東區交出的發展答卷。 雅礱河水依舊流淌,乃東大地已煥新裝。(文翔宇 吳金朋) |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