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青海湖中的湟魚進入了洄游的高峰期,成千上萬條的湟魚沿著各條入湖河流,溯流而上,開啟了一年一度的洄游之旅。 落差大水勢急 洄游道阻且長 沙柳河是匯入青海湖的第二大淡水河,每年5—8月,大約有20%~30%的湟魚都要經過這里到上游產卵、繁育后代。湟魚洄游路上需要克服重重困難,其一就是波濤洶涌的激流。今年青海湖周邊的降水量明顯增大,在湍急的水流中,返鄉的湟魚躍起,被迎面而來的大浪拍回,再次躍起,再次被拍回。它們不停擺動尾鰭維持平衡,即便落差再大、水勢再急,它們逆流而上義無反顧的不屈姿態從未改變。 水面危機四伏 魚鳥大戰一觸即發 除了天氣和水流造成的困難,魚兒們洄游路上面臨的另一大阻礙就是水鳥。6月正是候鳥遷徙的時候,從南方越冬地飛來的“獵手們”早就匯聚到了湖邊“摩拳擦掌”,準備享用這一年一度的全魚宴了。 這些站在岸邊、擁有一身烏黑閃亮羽毛的水鳥就是鸕鶿。不過一瞬,鸕鶿疾飛而下,從水面叼起自己的戰利品,即便湟魚不斷搖尾想要殊死一搏,但鸕鶿已緊緊含住湟魚,魚兒最終被“繳械”,變為鸕鶿的口中美味。 再看畫面中這只棕頭鷗,被叼在它口中的湟魚由于體型太大,還在鳥兒嘴里來回翻騰。而旁邊的第二只鳥和第三只鳥顯然也想分一杯羹,大戰一觸即發。就這樣僵持了幾秒后,第一只鳥起身飛到一旁,另一只緊追其后,但已經于事無補了,魚兒被獨吞啦。 洄游路上不斷上演魚和鳥的一場場生死對決,但鳥兒也常有失利的時候,湟魚們的自救卓有成效,很多棕頭鷗還沒來得及調整好獵物進嘴的方向,滑溜溜的湟魚就扭動身軀重新躍入水中。河中的這只漁鷗也在尋找它的獵物,發現目標后,它迅速俯沖入水,叼起了一條湟魚,但是這只湟魚顯然塊頭太大,漁鷗橘紅色的“櫻桃小嘴”吞不下去,只能望魚興嘆了。 甘于犧牲“先驅者” 為后續魚群“鋪路” 大自然是公平的,勝利的天平往往垂青勇者,不論是奮力洄游的湟魚還是全力捕魚的鳥類,都是為了生命的延續。 在湟魚洄游的路上,有資格打頭陣的都是成年且健壯的雄魚。它們的主要任務并不是繁衍后代,而是用自己的身體去喂飽洄游路上所有的獵食者。只有這樣,后續而來的魚群才有機會沖到產卵場。不僅如此,成群結隊的湟魚中,游在最前面和上層的也都是雄魚。它們如同雌魚的“保鏢”,最大程度掩護雌魚,減少雌魚被獵殺的風險。每年的洄游都會讓這些湟魚遍體鱗傷,打頭陣的湟魚大部分也都是有去無回,但也許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延續生命。生命的執著與偉大,也許就蘊藏在湟魚這一次又一次的洄游中。 從咸水湖到淡水河 產卵繁殖 為什么湟魚要洄游?它們要游到哪里去呢?湟魚洄游對于整個生態系統又起到什么作用? 碧波蕩漾的青海湖,北接祁連山,南望三江源,是我國最大的湖泊,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態屏障。 生活在咸水湖青海湖里的湟魚雖然耐鹽堿,但仍保留著到淡水河中產卵的天然習性。 每年5至8月,湟魚會沿著各條流入青海湖的河流,溯流而上,穿越數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水域,從咸水湖到達上游的淡水河流中產卵。 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哈爾蓋河等是湟魚洄游的主要通道。 湟魚,因流經青海省境內的湟水河而得名,學名叫作青海湖裸鯉,裸鯉就是沒有鱗片的鯉魚。青海湖中的湟魚并非都長一個樣,顏色有深有淺,有些湟魚背上的花斑更明顯,有些則有“白嘴唇”。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湟魚的體態特征還受后天光照時間、攝食習慣、生活水體的鹽堿度、水量大小等許多因素的影響。相對而言,長期生活在鹽堿度高的水體的湟魚體色會偏深一點。 作為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種,湟魚是青海湖生態系統的核心環節。如果沒有湟魚,水體生態鏈崩潰,水鳥就不再棲息,青海湖就會變成一片“死湖”。 2023年底,青海湖的湟魚蘊藏量達到12.03萬噸,相比2002年保護初期的0.26萬噸,增長了46倍。 而根據衛星遙感中心監測顯示,截止到這個月,青海湖的水體面積達到4531.66平方公里,比2014年增加了198.41平方公里。濕地面積持續增加,沙地、裸地、鹽堿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魚更多、水更清、鳥更歡、景更美的青海湖生態平衡系統正初步形成。 |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