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甘肅積石山1月1日電 題:在希望的曙光中迎來新年——積石山縣受災群眾的新年愿望 新華社記者文靜、任延昕 零點鐘聲響起,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地震受災群眾迎來新的一年。揮別地震的陰霾,迎接充滿希望的新年。2024年的第一天,他們道出自己的新年愿望。 39歲的石福昌:“希望早日重建家園,安心入住新家!”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重建家園,安心入住新家。”積石山縣石塬鎮(zhèn)沈家坪村村民石福昌說。遭受地震后的第一個新年,重建家園是眾多受災群眾的殷切期盼。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一場6.2級地震突襲甘肅、青海交界地區(qū),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損毀。 地震當晚,常年在外打工的石福昌和妻子正駕車從新疆趕回家。“我們到家不到半小時就地震了。”石福昌說,一家人慌忙跑到院中,眼睜睜看著兩邊房屋墻體開裂、房檐塌落。 由于受災地區(qū)海拔高、氣溫低,為了保障受災群眾抵御嚴寒、溫暖過冬,甘肅迅速部署固定性過渡安置房建設任務,讓受災群眾住進更溫暖更舒適的“新居”。 28日,石福昌一家住進了沈家坪村安置點的活動板房。板房內暖意融融、干凈整潔。妻子趙春花扯了塊花布當作窗簾,墻上貼著一塊小鏡子,用于梳洗打扮。 沈家坪村是甘肅森林消防總隊8個“駐村包點”任務的聯系點之一。“目前受災群眾生活物資保障充沛,安置點配套設施完善,大家最關心的就是災后重建。”甘肅省森林消防總隊特勤大隊副教導員趙明說。 目前,甘肅已全面進入災后恢復重建階段,石福昌一家有望于2024年入冬前入住新房。 20歲的馬文英:“希望生活回到正軌,多賺點錢修房子!” “我還年輕,能干活。一家人團結一心多掙錢,把房子建起來,我和我哥還準備娶媳婦呢!”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zhèn)大河村安置點的板房內,馬文英向記者分享自己的新年愿望。 一個月前,他們一家花費80多萬元搭建的二層新居剛剛竣工。地震突襲,新房受損嚴重。 雖然損失較大,但一家人并不氣餒。馬文英的父母和哥哥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開餐館。今年過年,他們不打算返鄉(xiāng),想著繼續(xù)營業(yè)多賺一點錢。馬文英一人承擔照顧祖父母的責任,一邊配合安置點工作人員上報信息、領取物資,一邊在附近的商店打工。 隨著安置救助、恢復重建等工作的有序展開,人們的生活逐漸恢復平靜。為了迎接新年,馬文英特意去鎮(zhèn)上的農貿市場和超市購買食材,和爺爺奶奶吃火鍋跨年。 在大河家鎮(zhèn),記者看到商超、餐館、農貿市場、快遞物流點等都已恢復營業(yè)。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價格總體平穩(wěn)。 前幾天,馬文英爬上山,查看家里的核桃樹:“山上的3畝多林地好好的。來年結出果子,應該能賣個好價錢!” 70歲的趙懷勝:“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平平安安!” “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70歲的趙懷勝來自積石山縣劉集鄉(xiāng)高李村,常年獨自居住。因房屋損毀嚴重、無親友投靠,他住進位于縣城的積石山縣綜合社會福利院。 甘肅省民政部門在震后啟動了困難群眾入戶摸排工作,將生活無法自理的困難群眾統籌轉移安置。積石山縣綜合社會福利院院長馬青祥告訴記者,目前該院已完成改造,可容納上千名受災群眾。 走進趙懷勝的房間,床鋪、淋浴間、無障礙設施等配備齊全。見到記者后,他趕忙拉開衣柜門,里面整齊疊放著一摞衣物。他說:“這些衣服全是免費發(fā)放的。感謝黨和政府!雖然家沒了,我也有地方住,能吃飽、能穿暖!” “集中安置后,我們?yōu)槭転奶乩Ю先伺鋫鋵H丝醋o,讓他們也能安心過冬。”馬青祥說。 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灑進窗子,趙懷勝瞇起雙眼,拿著梳子仔細梳頭。冬日暖陽驅散寒冷和陰霾,為震后的積石山縣帶來了溫暖和希望。 |
2024-01-01
2023-12-31
2023-12-31
2023-12-31
2023-12-31
2023-12-31
2023-12-31
2023-12-31
2023-12-29
2023-12-29
2023-12-29
2023-12-29
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