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0月6日電 題:推廣農技助豐產——云南秋收一線見聞 新華社記者楊靜 秋風起,稻飄香,在云嶺大地金黃的稻田里,一株株稻穗壓彎了稻稈。在地勢平坦的水稻種植區,水稻收割機來回穿梭;在地勢較高、地塊分散區,群眾割稻打谷讓稻谷顆粒歸倉。 祿豐市是云南產糧大縣,全市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6萬畝。近年來,當地推廣水稻種管收全程機械化技術,降低群眾勞動強度,提升生產效率。 祿豐市彩云鎮光熱條件較好,生產的“羅川香軟米”軟糯香甜,廣受歡迎。在東營村的稻田里,農藝師陳海生正與農戶交流種植情況。今年農技部門加大早熟水稻品種推廣力度,并配套集中育秧、機插秧、無人機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助力糧食增產。陳海生說,彩云鎮水稻在10月中旬可收獲完畢,部分常規稻畝產接近600公斤,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量超過9000噸。 彩云鎮副鎮長杞永平說,為穩定糧食生產面積,鎮上加強了優質品種推廣力度,鎮村干部還去到田間地頭核實種糧面積,精準發放種糧補貼,讓種糧者得實惠。 云南地形、氣候多樣,各地糧食生產的資源稟賦各不相同,這對科技增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個舊市卡房鎮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地、石頭地多,可利用的良地少,村民大多種植玉米。通過運用水稻旱種技術,村民楊云海今年首次旱種的10畝水稻獲得了豐收,已收獲的7畝多地,產出4.5噸濕谷子,在留足口糧后,賣的稻谷獲得7800元收入。 “有專家指導,種植技術不用擔心?!睏钤坪Uf,專家對水稻旱種的播種、除草、防蟲等開展指導,才有了好收成。 勐海曼香云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的2萬余畝水稻迎來豐收。公司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公司探索的“精準種植”模式,在水稻集約化、精準化、智能化、數據化種植方面取得了進展:通過運用現代育秧技術,秧苗成活率提高20%;新型水稻專用配方肥增產約20%,氮肥用量降低20%。公司還用遠距離遙感作業和自動精準灌藥技術,提升病蟲害防治效率。 德欽縣霞若鄉推行的“政府+企業+農戶”的種糧模式,提升了群眾種植積極性。眼下,生長在海拔3000米左右區域的本地土豆品種“洋脂芋”進入采挖期,不少村民都在忙著翻挖、分揀裝袋,隨后送至合作企業。一些村民表示,有了合作企業穩定采購,自己不用擔心銷售,種得更安心了。 此外,云南通過實施土地提質增效、精準發放種糧補貼等方式,穩定糧食種植面積,讓良田成豐收田、致富田。截至目前,全省已收獲秋糧面積超過1500萬畝。 |
2023-10-07
2023-10-07
2023-10-07
2023-10-07
2023-10-07
2023-10-07
2023-10-07
2023-10-07
2023-10-07
2023-10-07
2023-10-07
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