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項目沒有成熟經驗可照搬,領軍企業紛紛扛起自主研發大旗…… 老工業基地里的“硬核”探索 閱讀提示 在位于我國高寒地區的老工業基地黑龍江齊齊哈爾,一場如火如荼的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正在進行著。由于地理氣候等條件限制,一些項目沒有成熟經驗可照搬,一些制造業企業作為領軍企業,扛起自主研發的大旗,不斷獲得技術突破。老工業基地的“硬核”探索,為鄉村振興、企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寫下了濃重而獨特的一筆。 “叫我經理、廠長、負責人都行!只是一個稱呼。”6月末的克山縣,天藍得耀眼,天天和牛糞打交道、皮膚曬得黝黑的劉恩照,在偌大的廠區里查看牛糞的高濃度厭氧發酵情況。 并不在意別人怎么稱呼自己的劉恩照,正在進行一場沒有經驗可參照的探索——在我國高寒地區,如何把大量牛糞和玉米秸稈變廢為寶,不但要產生環保效益,還要產生經濟效益。 克山縣地處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這是一個冬夏溫差超過70攝氏度的地方。在這樣的“硬核”天氣下,劉恩照的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面對的是萬頭奶牛的糞污處理難題。在工廠60公里開外,坐落著飛鶴乳業旗下的克山牧場,這里養殖了超萬頭荷斯坦奶牛,瑞源公司每天處理的牛糞高達500噸。 調試設備花掉兩年時間 劉恩照原本從事食品行業,在接近“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卻沒有按照既定的人生軌道順理成章地走下去,而是鼓起勇氣給自己的未來下了一封“戰書”,進入此前完全不了解的新能源領域。因為沒有經驗可復制,他的轉行頗具“孤勇者”的味道。 “夏天的牛糞異味很大,冬天時味道沒了,可又變成冰坨。怎樣讓狀態完全不同的牛糞,在同樣的條件下穩定發酵,這是最大的難題。”劉恩照告訴《工人日報》記者,這對發酵儲罐的要求非常高,甚至冬季還要進行加溫操作。2019年,公司開始試生產,僅調試設備就花掉兩年時間。即便是現在,生產模式也沒有完全定型,仍在隨時調整中。 實際上,劉恩照的人生轉折,既是個人選擇,也是當地產業發展的一種必然。要實現產業振興,就必須實現經濟和環保共贏。 瑞源公司的母公司黑龍江國宏節能環保有限公司,是飛鶴乳業的合作伙伴。目前,飛鶴奶粉市場占有率達到21.5%,成為我國嬰幼兒奶粉的一大品牌。“可以說,每5個中國寶寶,就有一個在喝飛鶴。”在6月29日由中國報業協會、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等共同主辦的鄉村振興品牌推進大會上,飛鶴乳業副總裁陳曉東不無自豪地介紹說。 12家牧場、近百萬畝專屬農場、超9萬頭奶牛和奶山羊……在外界關注飛鶴乳業的同時,幾乎很少有人注意到產業鏈下游的牛糞處理問題。 一邊是巨大的產能,一邊是海量的牛糞。 為了解決環保問題,通過發酵把牛糞變為有機肥和生物天然氣屬于常規處理方法,但要做到不分寒暑實現穩定發酵卻是個難題。 經過探索,國宏公司與飛鶴乳業建成了我國高寒地區最大的“規模化生物天然氣與有機肥循環綜合利用項目”,可年產有機肥20萬噸、生物天然氣2500萬立方米。這些有機肥還田之后,能使超過10萬畝黑土地的有機質含量顯著提升。 劉恩照等人的實踐,給我國高寒地區糞污資源循環利用帶來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立法嚴苛保護環境 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在一些網購平臺,“東北黑土地”被個別商家當作商品進行售賣。因其富含養分,有些消費者熱衷于將其買回家種菜養花等。殊不知,這樣的買賣行為涉嫌違法。 為保護好黑吉遼蒙4省區的黑土地,2022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開始施行。其中明確規定,從事畜禽養殖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科學開展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以畜禽糞污就地就近還田利用為重點,促進黑土地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破壞黑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禁止盜挖、濫挖和非法買賣黑土。 在齊齊哈爾,每一塊黑土地都有“田長”,瑞源公司所在的克山縣更是成為農業農村部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試點縣之一。劉恩照等人的超前探索,與國家生態保護的步伐,緊密契合在一起。 被立法保護起來的不止黑土地。202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開始施行,這是我國首部濕地保護方面的專門法律。 位于齊齊哈爾的扎龍濕地,世界珍禽丹頂鶴詩意地棲居,創造出一副閑云野鶴的美好圖景。扎龍濕地面積達210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淡水蘆葦沼澤濕地,也是世界面積最大的野生丹頂鶴棲息繁殖地和世界規模最大的丹頂鶴人工繁育和馴養野化基地。全世界現存野生丹頂鶴約3000只,我國境內約有600只,扎龍濕地有300多只。因此,齊齊哈爾也被稱作“鶴城”。 隨著當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日益加強,保護效果持續顯現,這座城市的綠水青山、冰天雪地,變成了富民的金山銀山。牧場、濕地周邊的村民,紛紛變身工人吃上了技術飯。“以前,克山牧場旁邊只有兩家小商店。現在,出現了勞務企業、房屋中介,甚至還有律師事務所。”飛鶴乳業員工劉晶介紹說。 “大塊頭”企業有大智慧 齊齊哈爾是我國老工業基地之一。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齊齊哈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3%,重工業增長13.4%,裝備工業增長37.5%。老工業基地憑借“硬核”技術闖出了一條產業振興之路。 中國一重集團被譽為“制造業第一重地”“制造工廠的工廠”。巨大的廠房、龐大的設備,下的卻是“繡花”的功夫。成立近70年來,這里累計為國家開發研制出421項新產品,填補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475項,為各行業提供機器產品近600萬噸,成為我國重型裝備制造行業的領導者、國際先進的核電設備供應商和服務商。 在中車齊車公司,廠院內鐵軌縱橫交錯,一輛輛鐵路重載貨車停放其上。這家企業始建于1935年,是我國第一個貨車產品研發機構,先后主導我國鐵路貨車三次大的升級換代。7月4日,公司又宣布獲得一項技術突破:自主研發的45噸軸重重載鐵路貨車在澳大利亞通過驗收,標志著我國重載鐵路技術達到國際最高水平。 技術的突破,提升的不僅是物流效率,還壯大了中國貨運鐵路的筋骨。“體量越來越大的企業也是一輛重載列車,既要跑得快,又要穩得住,靠的就是技術創新來加大馬力,強身健骨以承載壓力。”業內人士評價說。 “大塊頭”企業們的“硬核”技術蘊含著大智慧,創造了多個第一,彌補了多項空白,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同時也推動了企業的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 程莉莉) |
2023-07-06
2023-07-06
2023-07-06
2023-07-06
2023-07-06
2023-07-06
2023-07-06
2023-07-06
2023-07-06
2023-07-06
2023-07-06
2023-07-06
2023-07-06
2023-07-06
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