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有張鐵林、劉金山、李勤勤等觀眾熟悉的面孔。 “來廈門三回,帶了三部話劇。”張鐵林三度來廈,這回他攜首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龍馬社原創(chuàng)諷刺喜劇《椅子》,京腔京韻地在閩南大戲院演繹北京胡同、四合院里一把椅子帶來的故事,于14日晚、15日晚在閩南大戲院連演兩場。 劇情有深意 被人搬來搬去的是椅子 被踢來踢去的人像椅子 《椅子》是繼話劇《我愛桃花》《斷金》之后,張鐵林來廈演出的第三部話劇。他說,《椅子》這部戲源自自己近40年前創(chuàng)作的獲獎電影劇本,之后由他執(zhí)導拍攝成同名電影。在《椅子》里,張鐵林不再是經常飾演的皇帝,而成了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小人物葉老爺子,在出版社干了一輩子校對工作,從出版社退休那天因為買了一把椅子引發(fā)了復雜的故事。 這部劇的舞美設計把寫實與寫意結合。有屋有樹有茶桌的四合院,隨時變換成陳設簡潔的古玩店、派出所、辦公室,把故事徐徐講述出來。劇里“碼”齊了一套老戲骨班底: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劉金山出演愛湊熱鬧瞎攪和的鄰居“王八卦”;憑借電影《卡拉是條狗》獲得第四屆華語電影傳媒最佳女配角獎的李勤勤飾演四處操心的居委會金大媽;電視劇《狂飆》里“何黎明”扮演者秦焰則飾演古董店的大掌柜,還有蕭岱青等觀眾熟悉的面孔。 作為一部“京味話劇”,《椅子》巧妙吸納了傳統(tǒng)戲曲元素,用寫意的手法與近乎荒誕的情節(jié)描述葉老爺子特立獨行的文人情懷,通過程式化的表現(xiàn)將生、旦、凈、末、丑的臉譜化形象立于觀眾眼前。 “被人搬來搬去的是椅子,被踢來踢去的人像椅子。”張鐵林說,這個故事其實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地方,帶有共性。《椅子》講述的是關于人生和人性亙古的疑問,主人公一直期待自己被人待見,被時代接納,當這些期待隨著一把得不到的椅子淪為泡影之后,他豁達放手,終于釋然。劇中葉老爺子說:“這年頭,人都太愛個熱鬧,要把什么當了真,想再叫它假了都不易。這椅子……嘿……真不是個椅子!” 戲骨有毅力 張鐵林寫日記40多年 每天用毛筆寫蠅頭小字 “我的創(chuàng)作想法極其簡單,只是想以樸素的、簡單的、現(xiàn)代的、科技的手段去詮釋這個故事。”張鐵林說,“《椅子》是一部黑色幽默加地道京味兒的通俗話劇。”而他寫話劇《椅子》劇本的緣由,是在《斷金》演了差不多一百場后,他參演鄒靜之《我愛桃花》,還沒演到二三十場,疫情來了,演出都停了,在家的張鐵林琢磨自己寫點什么,發(fā)現(xiàn)《椅子》可以改編成話劇。 “我覺得閱歷、趣味、興趣的廣泛性是做文藝的人必備的,興趣單一的人很難做這一行。我寫日記40多年,每天用毛筆寫蠅頭小字,沒一天停過。”張鐵林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說自己為了寫劇本,窩在家里好幾個月。他喜歡收藏古董家具,喜歡寫毛筆字,也學過畫畫。這些人生經歷和經驗,讓故事更有內涵。 他說,雖然很多人認識自己是因為他飾演了各種各樣的皇帝角色,“但《椅子》里我完全不是那樣的,希望你們看見的是小人物葉老爺子”。他表示,自己一直更傾向于刻畫小人物,因為小人物的故事更具有自然人的共同特征,更能反映社會。 劇中的這一把椅子引來了精明算計的生意人、投機倒把的無業(yè)青年、道貌岸然的文化人和貧嘴饒舌的小市民們。演出結束后張鐵林謝幕時拿了麥克風,還沒說一兩句話,就有年輕女觀眾高喊“皇阿瑪”,臺上臺下熱烈互動起來。觀眾里年輕人的比例很高。張鐵林還特意感謝了專程從北京來廈觀看演出并一直對其大力支持的著名演員鄧婕。 (文/記者 林曉云 圖/雨萱) |
2023-04-19
2023-04-19
2023-04-19
2023-04-19
2023-04-19
2023-04-19
2023-04-19
2023-04-19
2023-04-19
2023-04-19
2023-04-19
2023-04-19
2023-04-19
202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