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記者 莫斯其格)正在江蘇衛視熱播的《我們這十年》之《前海》,正是將鏡頭對準了這片生機勃勃的創業熱土。近日,《前海》單元的導演劉雪松接受采訪,講述在前海的所見、所聞、所感。 提到前海,劉雪松說得最多的便是“希望”。在他看來,作為一個單元劇,《前海》很難在四集的體量中,講述一個年輕人從一無所有到功成名就的故事,會顯得非常倉促。所以,在立項之初,劉雪松便給《前海》定下了講故事的基調。 主創團隊的這點“小心思”,也反映在兩位主角的名字上。劇中,林一飾演的角色叫葉舟,是一個懷揣夢想的中國香港青年。 “我對這個名字的解讀就是‘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舟,他的家庭、朋友不是全都支持他創業,甚至創業伙伴都中途放棄了,這就像是‘猿聲啼不住’。但他最后堅持了下來,這一點非常可貴。” “另一個角色項海,已經到了不惑之年,早年成功過也失敗過,但內心的夢想始終沒有磨滅,我覺得他也是心有大海的。” 雖然《前海》只有四集,但全篇用電影化的語言和剪輯手法,將劇中人物的成長、彷徨、糾結、艱辛與溫暖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在劉雪松看來,這兩位主角身上那股向陽生長的力量,恰恰是《前海》最打動人的地方。“這個故事最終會結束在充滿希望的時候,而不是在成功的時候。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們都不應該沮喪,要永遠心懷希望。” 如何在不算長的篇幅里,把故事講深、講透,是所有單元劇導演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為此,《前海》主創團隊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據劉雪松透露,開機之前,編劇初征在前海“夢工廠”開展了將近四個月的采訪與采風工作,整理了近5萬字的文字資料。“采風完了之后,我們決定把劇本重新調整一下,只截取其中一個小點。就像《我們這十年》所有單元的戲,都不可能用四集講述十年,只能找一個小的切口作為落腳點。”劉雪松說道。 劉雪松回憶稱,為了按時開機,美術道具組的工作人員克服了佛山的臺風天氣,冒雨趕工,原本18天的工期僅僅耗費11天便搶工完成。他感嘆,正是憑著這股精益求精、不畏挑戰的干事精神,才成就了《前海》。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