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記者 黃岸)廣東江門享有“僑鄉”之稱。從近代以來,無數華僑漂洋過海艱苦創業,又帶著家國情懷的擔當,回到祖國建設家園,成就了一段段輝煌的故事。 10月11日,華僑題材電影《故園飄夢》在廣東省電影家協會舉行觀摩交流會。這是一部由“僑鄉人”編劇、導演并拍攝的影片。全程在僑鄉取景,并啟用本地素人演員出演,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嶺南僑鄉風情電影,不日將在院線進行公映。 活動由廣東省電影家協會專職副主席肖小青主持,《故園飄夢》電影出品人區曉霞、黃東平,導演李偉年,副導演陳靈,制片林燦坤,服裝趙嘉玲等一眾主創分享背后的創作故事。 映后,廣州大學二級教授、廣州粵港澳大灣區改革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涂成林;廣東省電影家協會藝術顧問、著名導演鄭華;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國際關系學院研究員、華僑華人研究院研究員黃卓才;廣東電影家協會主席團成員、評論與交流委員會主任周文萍;青年導演、青委會執行委員陳志海對影片進行了點評。 廣東省文聯黨組成員、掛職副主席郝勇出席活動并講話。廣東省美術教育協會會長、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常務副秘書長譚國燦,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譚苑芳作為嘉賓出席;廣東省影視文化促進會第二屆會長、中國致公黨廣東省委文體委副主任陳穗生;廣東省僑界青年聯合會副秘書長、廣州新僑聯誼會副會長、暨南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葉志海也分享了自己的觀后感。 海外華僑回鄉“尋根”的故事 《故園飄夢》由臺山華僑創新創業中心團隊創作拍攝。影片通過一個普通華僑家庭的百年興衰,帶領觀眾重溫讓人感慨萬千的故事。片中,一位海外老華僑回到自己的故鄉尋根,并由此揭開了自己的家族故事,動人的情感打動人心,放映現場獲得觀眾的廣泛好評。 “家鄉無數個華僑家族的故事感動著我們,拍攝一部反映僑鄉主題的電影一直是我們的心愿。”影片導演李偉年表示。 純粹的“僑鄉班底”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采用了純粹的“僑鄉班底”。編劇、導演、攝影等主創來自江門臺山,演員全部啟用本地群眾,并全程在僑鄉取景拍攝。 影片還展現了大量的僑鄉民俗文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斗山浮石飄色”和“臺山廣東音樂”都在片中有精彩呈現。臺山“排球之鄉”的歷史、僑鄉的洋樓碉樓建筑、地方特色美食等元素也在影片中有所呈現。 原汁原味的故事呈現,打動了觀影的嘉賓觀眾。在映后交流會上,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國際關系學院研究員、華僑華人研究院研究員黃卓才激動地表示,就好像自己的故事被電影‘偷’了一樣,影片講述的故事真實、生動,數度勾起自己的年少記憶“幾度我已經看到落淚,整個故事好像就是我的故事,是臺山人的故事。看著特別感同身受”。 克服重重困難捕捉心儀鏡頭 事實上,影片在拍攝過程中也曾面臨不少困難。例如,為了拍到好看的鏡頭如何與天氣“賽跑”?高溫天氣下,一群非專業演員如何帶來真實自然的表演?這些困難都考驗著劇組。 “由于天氣原因,禾苗比往年早熟,原本計劃好拍攝的金黃色稻田的場景竟然提前收割。”據主創介紹,為了能拍到大片金黃色的稻田,攝制組尋遍了整個臺山地區。所幸的是在最后關頭終于找到了心儀的場景,攝制組“神速”調度演員進行拍攝,終于拍到想要的鏡頭。 其次,影片從主演到群眾演員,幾乎沒人真正接觸過電影表演。為了讓這群素人演員盡快進入狀態,導演組提前多天進行培訓排練。在拍攝的過程中,由于演員經驗不足等原因,往往一個鏡頭要拍十幾遍甚至幾十遍。而他們要面對的,還有酷熱的天氣。 “我們是在7月份開拍的,那時候老房子里沒有風扇,室內溫度高達40攝氏度,打完燈光是60多度。”副導演陳靈表示,持續高溫的環境曾給劇組化妝及表演帶來巨大障礙,穿著戲服的演員每演完一場戲全身都濕透,工作人員也接二連三出現了中暑狀況。對此,攝制組只好申請120救護車全程守候,以免出現意外。 |
2024-09-19
2024-09-18
2024-09-18
2024-09-18
2024-09-18
2024-09-18
2024-09-18
2024-09-18
2024-09-18
2024-09-18
2024-09-18
2024-09-18
2024-09-18
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