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6日電(記者孫麗萍、丁汀)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的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6日正式啟動。下午,作為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主作業船——“大力號”緩緩駛離上海橫沙碼頭,起航前往長江口二號古船遺址現場。 9月6日在上海橫沙碼頭拍攝的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主作業船——“大力號”。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長江口二號古船是一艘清同治年間的貿易商船,也是我國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整、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木質帆船。目前,它正沉睡于上海崇明橫沙島東北部北港航道水下,古船船體埋藏于海床下5.5米。考古調查顯示,這艘清代古船船身現存約38.1米,已探明有31個艙室,其中載有不少精美文物,迄今已經清理出水600多件陶瓷器。 據介紹,上海古船打撈遷移工程采用世界首創“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海上現場作業階段,“大力號”將在古船四周放下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一個巨大的半圓柱沉箱,把總重量1萬余噸的古船和泥沙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來、提升出水,嵌入另一艘特制打撈專用工程船“奮力”輪的中部開口月池。整個海上作業預計耗時2至3個月。 長江口二號古船有望于今年年底前“破浪而出”。“奮力”輪將“懷抱”長江口二號古船行駛到楊浦上海船廠百年舊址。考古人員將展開后續考古工作,一座古船博物館也將就地展開營建。長江口二號古船將“安家”于黃浦江畔。 9月6日在上海橫沙碼頭拍攝的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主作業船——“大力號”。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今年3月2日,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政府聯合宣布正式啟動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這一項目作為中國水下考古重大工程已被列入《“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 |
2022-09-07
2022-09-07
2022-09-07
2022-09-07
2022-09-07
2022-09-07
2022-09-07
2022-09-07
2022-09-07
2022-09-07
2022-09-07
2022-09-07
2022-09-07
2022-09-06
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