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開始前舉行“代表通道”采訪活動,邀請部分全國人大代表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采訪。 人民日報記者:請問李洪亮代表,您當年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來到涌塘村,是如何實現從大學生到村官的角色轉換的?能否請您和我們分享一下其中的酸甜苦辣? 李洪亮:我是來自美麗的廬山腳下九江市柴桑區新合鎮的一名普通基層干部。回想起四年前得知自己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那一刻,依然十分激動,我深知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2012年大學畢業后,我放棄了較穩定的工作,毅然選擇來到涌塘村,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涌塘村是一個移民新村,全村426戶、1968人,三面環水、地勢低洼,千百年來飽受水患之害,人稱“十年九淹,十種九不收”。 剛到村里,人又年輕,鄉親們并不買賬,對我總是客客氣氣,但是遇到事情總是找本地干部。我發現,村里的雜物占道問題比較突出,我便從村莊環境整治著手,帶著村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并將全村散落各處的60余噸雜物清除一空,村莊的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把好事實事做到了群眾門檻心坎上。在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下,2015年我當選為村黨總支書記,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在興村富民上多想辦法,讓鄉親的生活越過越有盼頭,帶領大家利用水資源豐富發展“蝦稻共作”產業,實現了套種套養,一田雙收。開發四季果園、畜禽養殖基地,現在村里的瓜果、蓮藕、優質水稻、小龍蝦等產業蓬勃發展,年產值達3500萬元。村民吳大哥曾是我的結對幫扶對象,我除了幫他及時對接健康扶貧、兜底保障等優惠政策,獲得相應的減免報銷和補助外,還幫他申請了農家書屋管理員、環保員公益性崗位,介紹他到產業基地務工,每年可增加收入12000多元,徹底擺脫了貧困。 脫貧不返貧,是檢驗脫貧成果的試金石。為了讓大家過上更好生活,我們不能滿足于眼前的成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20年底,我轉崗到了鎮政府工作,我同大家一起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農村事務中的領頭作用,想方設法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現在我們鎮上建起了千畝茶葉、千畝油茶、千畝蓮藕、千畝中藥材、千畝蝦稻基地,正朝著打造萬畝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不斷邁進。農村這片廣袤天地生機勃勃,我將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用腳沾泥土的力度傳遞情系民生的溫度,把青春的汗水揮灑在希望的田野上。 (根據網絡文字直播整理) |
2022-03-08
2022-03-08
2022-03-08
2022-03-08
2022-03-08
2022-03-08
2022-03-08
2022-03-08
2022-03-08
2022-03-08
2022-03-08
2022-03-08
202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