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電(記者蔣芳、邱冰清)84年前的12月13日,南京城破,30萬同胞慘死在侵華日軍的屠刀之下。84年后,第八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即將到來。 從60到22984:傳承的隊伍正在變大 這是一個一直在縮小的數字:1987年,南京首次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進行統計,記錄在冊的幸存者有1756名,截至目前僅剩61人。 這是一個一直在擴大的數字:1994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成立紫金草學雷鋒志愿服務隊,注冊志愿者最初僅60人,發展至今已有22984人。 已經去世的幸存者趙斌曾是第一批志愿者。直到去世前幾天,他還在紀念館內義務服務。 已故南京保衛戰老兵、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高山的兒子李真銘,經常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的“南京保衛戰”展區前,結合父親的親身經歷,講述血與火的歷史。“父親生前常來紀念館參加志愿講解,父親不在了還有我。”他說。 來自日本的黑田薰是紀念館的第一位國際志愿者。1997年,她第一次參觀紀念館,看著眼前的森森白骨,她開始盡己所能將真相傳播給日本民眾,并在2008年戴上“紫金草”的徽章,成為一名國際志愿者。 從2008年開始,來自美國、法國、韓國、日本等國的志愿者來到紀念館,用英語、法語、韓語、日語等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并在紀念館史學研究、文史資料翻譯、國際交流活動中發揮專長。 22余萬條留言:記住歷史,而不是記住仇恨 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么關系?紀念館尾廳設下了留言區,2019年至2021年,這里留下了221939份觀眾的“答案”。這些留言中,“歷史”“銘記”“和平”“勿忘”“中國”等是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匯,不少人表示,走進紀念館前,腦子里最清晰的是一個數字——30萬;走進紀念館后,才了解了這個數字背后的含義。 表達“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留言高達6.7萬多條,成為留言最多的主題。有觀眾寫道:“曾覺得無法原諒日軍侵華的罪行,但參觀完后覺得要記住的是歷史,而不是仇恨。” “90后”“00后”觀眾的留言占比超過80%,有的孩子還不會寫字,用拼音寫下希望世界和平、長大后要報效祖國的心聲。 境外參觀者留言1564份。他們頻繁提及“同樣”一詞,表達了“感同身受”的心理,以及對“人類和平”的祝愿。 繞地球17圈半: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南京安全區”和平徒步尋訪活動已經連續舉行了6年。前五年的冬天,一群南京人以腳步丈量 “南京安全區”,以行動致敬國際人士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保護平民的人道主義援助。 今年第六屆徒步活動采取了不限制城市和場地的方式,短短半個月期間,超7萬人參加活動,相關APP記錄到的里程數超過70萬公里,“和平足跡”繞地球17圈半。 1937年南京淪陷前夕,包括約翰·拉貝在內的20多位外籍人士冒著生命危險商議并組成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設置了25個難民收容所,在此后南京的至暗時刻救助了25萬多名中國難民。 2020年4月,約翰·拉貝的后人,身在德國海德堡的醫生托馬斯·拉貝向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打電話求助,請中方為他所在的醫院提供幾種急缺的抗疫藥物。最終,我國多方籌措,聯系藥企緊急增產,克服交通運輸難題,將指定藥品、防護服、口罩等醫療物資及時送到了托馬斯·拉貝手上。 這份跨越民族與國家的愛,歷經84年,不僅沒有消散,反而歷久彌堅,也感動了更多人。 “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拉貝的家人與中國人民間持續了四代的友誼,證明了這一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 |
2021-12-13
2021-12-13
2021-12-13
2021-12-13
2021-12-13
2021-12-13
2021-12-13
2021-12-13
2021-12-13
2021-12-13
2021-12-13
2021-12-13
2021-12-13
2021-12-13
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