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今年5月的G7外長會,多個印太地區國家的外長受邀參會。而此次G7外長會專門邀請東盟國家外長,推進“印太戰略”的意味更加濃厚。 ·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強化對南海等地區熱點問題的介入力度,處心積慮牽引域外力量入局,不遺余力攪動地區形勢。 七國集團(G7)外長會將于12月10日-12日在英國利物浦舉行。值得注意的是,G7外長會首次邀請東盟成員國參加,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外長將參會。 拜登政府上臺以來,企圖聯合盟友拉攏東南亞國家形成遏華包圍圈,推動落實“印太戰略”。但東南亞國家不愿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也不愿東盟在地區的中心地位被削弱,美國的“如意算盤”將落空。 G7拉東盟 英國目前是G7輪值主席國。英國外交發展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稱,此次G7外長會將協商構建在全球范圍內更加緊密的經濟、技術與安全關系,與“志同道合的國家”一起構筑相互合作的全球網絡。 G7邀請東盟成員國參加外長會,表面上看是對東盟的關注度上升,更加重視與東盟在全球議題上的對話合作,實際暗藏更深層的動機。 拜登政府上臺以來,企圖推動落實“印太戰略”以圍堵遏制中國,盟友在其蠱惑下也對印太地區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而東南亞地區是落實“印太戰略”的關鍵一環。 早在今年5月的G7外長會,澳大利亞、韓國、印度、文萊等多個印太地區國家的外長就受邀參會。此次G7外長會專門邀請東盟國家外長,推進“印太戰略”的色彩更加鮮明。 今年7月以來,美國對東南亞國家展開外交攻勢。美防長奧斯汀7月訪問新加坡、越南、菲律賓三國,美副總統哈里斯8月訪問新加坡和越南,美總統拜登10月以視頻方式出席美國-東盟峰會和東亞峰會。此外,美國利用現有機制+東盟的方式,提升與東盟合作的制度化水平,想方設法拉攏東南亞國家。 與此同時,美國在印太地區強化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建立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等做法,引發東南亞國家的警惕和不滿。東南亞國家擔憂,美國這些舉動將加劇地區軍備競賽和安全風險,削弱地區多年來以東盟為中心的合作模式。 盡管美國和盟友百般解釋,東南亞國家對其在地區建立的各種“小圈子”依然不放心。此次G7邀請東盟成員國參加外長會,顯然是為了進一步安撫和拉攏東南亞國家。 美國攪局東南亞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9日宣布,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在出席G7外長會后訪問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他表示,拜登政府致力于把美國與東盟國家的交往提升至新的水平。 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強化對南海等地區熱點問題的介入力度,處心積慮牽引域外力量入局,不遺余力攪動地區形勢。 南海問題是美國介入干擾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的抓手。美國打著“航行及飛越自由”“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等旗號,強化與菲律賓、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安全合作,糾集盟友增加在南海的軍事投入,加劇地區緊張局勢。美國主導的“四邊機制”會議、七國集團會議多次就南海問題指手畫腳,炒作南海仲裁案和所謂“航行自由”問題。 拜登政府還以所謂“共同價值觀”為幌子,將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從防務安全向基礎設施建設、高科技、治理等領域延伸,推出“藍點網絡計劃”“供應鏈彈性倡議”等一系列合作計劃。拜登10月宣布撥款1.02億美元用于東南亞地區的醫療、氣候、經濟和教育等合作項目,以強化美國與東盟的戰略伙伴關系。 美國的歐洲盟友也在加大對地區的介入。繼法國、德國等推出各自的印太政策后,歐盟今年9月發布印太戰略,其中有不少內容提及東南亞。歐盟表示希望恢復與一些東南亞國家的貿易談判,并在東盟安全架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東盟擔憂加劇 雖然美國及其盟友口頭上承諾繼續支持東盟在地區的中心地位,但在地緣競爭態勢加劇的情況下,東盟國家的擔憂與日俱增。 首先,美國重構印太地區制度網絡的行為,引發東盟對于自身作為地區制度中心被弱化的擔憂。東盟最核心的權力資源來自其扮演的制度中心角色,而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等“小圈子”的建立,使得東盟國家的擔憂上升。 其次,印太地區局勢加速變化,東盟國家不情愿扮演他國“印太戰略”的從屬角色。面對大國紛紛發力印太地區,以印尼為首的東盟國家認為需要主動作為,推出自己的印太政策。 第三,美國加大在地區的介入力度,增加了東盟國家對于選邊站隊的焦慮感。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10月舉行的東盟峰會上表示,“我們不希望這個區域成為競爭和沖突的地方,也不希望被迫選邊站隊”。面對美國及其盟友或明或暗地渲染“中國威脅”,東盟國家很清楚選邊站隊不符合自身利益。 近期,美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在參加澳大利亞智庫活動時表示,明年美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升級與東盟的所有接觸。對此,東盟國家的內心一定是五味雜陳。(作者:鮑志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所助理研究員;編輯:孫萍、魯豫、程大雨) |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