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通脹和疫情是世界經濟最為頭疼的兩件事。 自疫情發生以來,為刺激經濟恢復,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大規模釋放流動性,從2020年3月開始,美國采取了超強財政刺激計劃和超寬松貨幣政策。其后,多個主要經濟體相繼跟進,進入貨幣寬松的陣營……但后果也是明顯的。 解渴,還是泛濫? 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通脹率創下近5年新高,今年全球整體的通脹率或將達到4.3%,創10年新高。 美國勞工部本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飆升6.2%,為31年以來最大漲幅,這一數字在年初時還在1.4%左右。此外美國全國商業經濟協會6日發布的經濟學家調查顯示,受需求強勁、薪資上漲、供應鏈瓶頸等諸多因素影響,美國高通脹將至少持續到2023年。 在歐元區,11月30日歐洲統計局(Eurostat)公布了11月歐元區通脹的初步估計。數據顯示,11月歐元區通脹率升至上世紀末歐元區成立以來新高。 韓國通脹正以近10年來最快的速度飆升,該國11月份CPI同比上漲3.7%,超出了經濟學家的預期,并連續8個月超過了韓國央行2%的目標。 一直都在“追求通脹”的日本似乎在今年“有所收獲”。據日本內政部報道,11月日本東京CPI同比上漲0.5%,前值為0.1%,核心物價指數(不包括生鮮食品)上漲了0.3%。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能源價格上漲了14%,為198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有分析認為,寬松的貨幣政策目的在于對沖疫情所帶來的經濟壓力,然而從超過一年半的時間結果來看,各國的經濟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性解決。超出常規的流動性從“解渴”轉向“泛濫”,非但沒有讓資產的效率提升,反而讓資產價格進一步膨脹。 理論上講,貨幣政策有可能達到刺激需求增長的效果,但疫情反復會抑制需求,原本要用來對沖疫情負面效果的寬松政策,一定程度上又被反復的疫情給沖了回去。 中國繼續穩字當頭 視角拉回國內,12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1年11月份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 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環比漲幅有所回落,食品煙酒類價格環比上漲1.6%,其他七大類價格兩漲兩平三降。其中,衣著、交通通信價格均上漲0.3%;居住、醫療保健價格均持平;教育文化娛樂、其他用品及服務、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分別下降0.5%、0.5%和0.4%。 且隨著各地多措并舉保障“菜籃子”供應,蔬菜上市量逐漸增加,鮮菜價格漲幅比上月大幅回落9.8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也由上月的上漲0.4%轉為持平。 不僅如此,PPI方面,隨著保供穩價政策落實力度不斷加大,煤炭、金屬等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勢頭初步得到遏制,11月份PPI漲幅有所回落。 多部門聯動遏制煤炭價格非理性上漲,煤炭產量和市場供應量持續增加,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價格由上漲20.1%轉為下降4.9%,煤炭加工價格由上漲12.8%轉為下降8.4%。金屬行業保供穩價效果顯現,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由上漲3.5%轉為下降4.8%,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由上漲3.6%轉為下降1.2%。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室主任郭麗巖表示,展望到年底,鮮菜、鮮果、豬肉等重點民生商品供應量是充裕的,產銷銜接,整個運輸渠道是暢通的,穩定食品和CPI運行的基礎是牢靠的,實現全年物價調控目標基礎很堅實。 中國價格協會副會長許光建較早前也表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較強不確定性,繼續保持國民經濟較快恢復是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在貫徹落實中央政策的過程中,保持價格總水平穩定,體現了我國宏觀經濟調控更加有效,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韌性的顯現。(財經翻譯官 閆雨昕/文) |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
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