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 題:攜手應對挑戰,共謀全球發展——來自2021年可持續發展論壇的聲音 新華社記者魏玉坤、劉紅霞 可持續發展是破解當前全球性問題的“金鑰匙”。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疊加交織,如何破解世界經濟復蘇失衡的新課題?如何應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的新挑戰?26日,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26個國際組織的近500名嘉賓通過線上線下方式激蕩思想。 “新冠肺炎疫情使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努力受到重挫,全球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只有通過團結、創新和變革才能克服危機。”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當天開幕的2021年可持續發展論壇上發表書面致辭說。 2015年9月,聯合國通過以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核心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旨在消除貧困、消除饑餓、應對氣候變化、加強可持續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等。 “疫情帶來不少工作崗位流失,使全球貧困和饑餓人口增加,造成國際投資、國際貿易下降等,有效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國際社會攜起手,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共同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說。 消除貧困,是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首要目標。2020年底,中國如期完成全面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 論壇當日發布的《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21)》認為,未來,中國要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同時,要全面凝聚國際共識,匯聚全球減貧合力,全面深化發展合作,助力各國減貧事業。 人民的福祉和繁榮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中國政府始終把人民安危冷暖、安居樂業放在首位,持續增進人民福祉,在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之后,正朝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努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表示,共同富裕應當是富裕基礎上的共同,而非共同基礎上的富裕,這要求我們同時兼顧效率和公平,既要做大經濟“蛋糕”,也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體現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展望未來,中國將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抓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權益;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努力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企業是綠色發展最重要的踐行者,履行環保責任、規范環境行為、引導行業自律,這些都離不開企業。”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董事長許立榮說,“我們將積極響應國際海事組織有關航運業的節能減排政策,加強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打造綠色航運。” “我們需要現在作出抉擇,并且作出明智的抉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說,2020年,亞投行用于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直接融資比重達到41%,到2025年,氣候融資占比要達到50%。 2021年可持續發展論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為期兩天,主題為“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 |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