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6日電 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6日在新華網發表題為《全球團結一致消除貧困——貧困仍是對和平的終極威脅》的署名文章,摘編如下: 9月5日是國際慈善日,各種形式和維度的貧困仍是全球和平面臨的終極威脅。根除這一威脅是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必要條件。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新冠疫情給人類生命和生計造成嚴重損害,加上不斷惡化的氣候變化和沖突,我們在消除貧困方面的進展停滯不前。 亞洲開發銀行數據顯示,去年因新冠疫情導致亞洲新興經濟體中多達80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這不僅難以接受,也不可持續。 世界各國的學者和社會政策專家都指出,貧困是一種非自然狀態,如果任其加劇,就會助長基于仇恨和根植于極端主義意識形態的惡行。在世界范圍內,貧困只會導致政治不穩定,以及針對婦女和女童、種族和宗教少數群體及難民的偏狹言論和暴力。 伴隨新冠病毒大流行而來的是家庭暴力和性侵犯的大幅增加,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案件也在增多。我們正在目睹充滿恐懼和厭惡的話語所能造成的破壞性后果。 但是不確定性僅持續不到一年,自從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在世界各地推廣使用,有些是中國研發的,我們有了應對這場全球健康危機的重要武器。 疫苗給所有人帶來一線希望,也顯示了全球科學界真正的領導力和決心。但在當下,我們決不能低估消除貧困的艱巨挑戰。本月晚些時候,各成員國代表團將召開第76屆聯合國大會,屆時我們都需要思考,如果貧窮是一種流行病和對和平的威脅,我們需要制定計劃,扭轉局面。 在過去二十個月里,人類展現了不屈不撓的精神,當人人都有一顆慈悲之心時,產生的精神合力就是最強大的。在世界各地,人們心懷大愛,用慈善行動對抗苦難。 如何消除貧困,防止滋生仇恨的民族主義、仇外心理、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答案就是全球團結和同情心。 首先,我們必須摒棄“疫苗民族主義”,公平分配疫苗,終結疫情,拯救生命,確保世界經濟復蘇。我贊賞中國有關部門最近承諾向“新冠疫苗實施計劃”捐贈1億美元以及中國企業將在10月底前向該計劃捐贈1億多劑新冠疫苗的做法。 其次,最新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明確拉響了“全人類的紅色警報”,與自然和平相處仍是21世紀的關鍵任務。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籌備過程中,世界各國政府必須通過對生物多樣性、清潔能源和糧食安全的轉型投資,加快綠色復蘇。 第三,在進行有意義的變革之前,必須有堅定的政治領導,代表本國公民的意愿。各國公民愈發將自己的命運視為一個相互聯系的世界中、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 第四,各國政府必須信守承諾,采取行動支持公民應對相互交織的全球性挑戰。果斷采取大膽和深思熟慮的公共政策,追求進步,不讓任何人掉隊。 第五,我們必須堅持建立新伙伴關系的議程,動員合作社、微型企業、跨國企業,以及學術、慈善、民間社會、非政府組織和慈善組織采取行動,支持各國政府消除極端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從中國宣布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我們看到,消除貧困確實有可能取得進展。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旨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行動十年”計劃,時不我待,我們現在還有機會改變世界,以同情對抗仇恨,以尊重對抗憤怒。但這需要我們認識到,盡管面臨的現實不同,但我們對自己和子孫后代有著共同的期望,也分享著共同的命運。 今年年初,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曾表示,我們可以從多災之年轉變為“希望之年”。盡管有悲觀情緒和最近令人緊張的局勢,有時令人深感低迷,但我堅信,我們仍然可以寄希望于共通的人性。 在今年國際慈善日之際,讓我們為世界各地的弱勢群體點燃和平與同情的火炬。 |
2021-09-06
2021-09-06
2021-09-06
2021-09-06
2021-09-06
2021-09-06
2021-09-06
2021-09-06
2021-09-06
2021-09-06
2021-09-06
2021-09-06
2021-09-06
2021-09-06
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