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春8月29日電 (記者 郭佳)吉林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日前出爐。該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冬梅29日受訪介紹,吉林省將實施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程、糧食和生態安全氣象保障提升工程等,建設氣象強省,保障糧食穩產、增產。 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的吉林省,已經連續八年產糧超過700億斤,為中國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這處“大糧倉”要確保播種面積在8550萬畝以上,率先開展東北平原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 張冬梅介紹,“十四五”時期吉林氣象發展主要指標是綜合氣象觀測數據業務可用性提高至96%、24小時晴雨網格預報準確率提高至90%、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高至90%、氣象災害預警覆蓋率提升至95%、年人工增雨(雪)量增加至35億立方米、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提升至45分鐘、科技成果轉化率提升至55%等。 張冬梅介紹,在建設吉林省糧食和生態安全氣象保障提升工程方面,吉林省氣象局將升級運行超過8年的土壤水分觀測系統,建設遙測式土壤水分觀測系統和作物氣象自動觀測系統,在榆樹、白城和延吉建設農業氣象服務分中心,在梨樹建設農業氣象實驗基地,提升人工增雨作業服務能力,加強飛機作業保障基地建設,開展地面作業裝備自動化升級改造等。 張冬梅介紹,在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程方面,吉林省氣象局將完善一體化氣象綜合預報預警平臺,建立和完善北上臺風、暴雨(雪)、強對流、雨雪冰凍等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技術指標,建設基于大數據的智慧服務,提高氣象災害的精細服務能力。 張冬梅表示,到2025年,吉林省氣象強省建設將取得明顯進展,基本實現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氣象科技創新、服務、業務和治理體系。到2035年,基本建成氣象強省,充分滿足吉林全面實現現代化氣象保障需要。 張冬梅介紹,“十三五”期間,吉林省已經建立起了無縫隙精細化的預報業務體系和智能網格預報技術體系,實現了從站點落區到數字格點的跨越。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時間分辨率由3小時提高至1小時,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由20分鐘提高到42分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準確率分別提高3.7%、4.7%,暴雨預報質量居全國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間,吉林省年均增雨(雪)量達30億立方米,較“十二五”期間提高了20%,防雹面積實現重點經濟作物區域全覆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的比例由“十二五”期間的2%左右下降至1%左右。(完) |
2021-08-29
2021-08-29
2021-08-29
2021-08-29
2021-08-29
2021-08-29
2021-08-29
2021-08-29
2021-08-29
2021-08-29
2021-08-29
2021-08-29
2021-08-29
2021-08-29
2021-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