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的強降雨都會在部分地區引發次生災害,甚至人員傷亡。但是作為常見的天氣現象,強降雨還將長期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那么,我們城市的管理者們還能做些什么,才能在今后的降雨中更好地做到防患于未然呢? 本月16日晚在北京,一場強降雨造成多處路段積水,尤其是部分橋下涵洞,短時間內因降雨量大而積水嚴重。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 劉家宏:一方面是極端的短時強暴雨,并不是一個全市性范圍特別大的,它可能就是集中在橋區的范圍內,造成了非常快的積水。 目前,短時強降雨的預報仍是世界性難題。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在應對短時強降雨時就束手無策?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劉家宏介紹,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災害事件后,相關方面進一步優化北京146座下凹橋區“一橋一策”等方案。而下挖調蓄水池有序緩解下凹橋區積水的辦法,已在不少橋區適用。 不過受制于周邊有地鐵站等設施等原因,涉事地點在調蓄設施改造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周邊小區的排水管網甚至還會將更多的水排入凹橋區。那么,排水條件受限情況下如何解決城市排澇問題?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 劉家宏:排水條件受限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欠賬 ,這個需要和周邊區域統籌協調來解決。(例如條件不足的下凹橋區)看看周邊綠地有沒有建地下調蓄池這樣的條件,然后在周邊這些區域通過建地下調蓄池能夠緩存一部分暴雨的積水,避免對橋區產生很大的瞬間壓力。 剛剛經歷了“7·20”特大暴雨的河南鄭州,在面對這一輪暴雨時,提前做出很多應對舉措。鄭州交警官方微信通過盤點市內42處積水點供市民避險參考。 而在浙江寧波,為應對7月底的臺風“煙花”,一款數據實時更新的積水電子地圖緊急上線,讓市民可以隨時查看全市重點點位的積水情況。而在更早的2013年,還有一款“積水地圖”,由多地防汛辦和交警聯合推出,對積水程度進行不同顏色的標注。那么,積水地圖會是應對城市水患的利器嗎?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 劉家宏:積水地圖是給市民提示風險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積水地圖為了保證數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準確性,它需要一個專業化的隊伍,同時它實時性很強,但它沒有預報功能,它是已經積水了才能把數據上傳到平臺。如果我們能夠把積水地圖和氣象預報結合起來,對居民的出行和路線規劃應該更有參考價值。 在專家看來,預警信息發布后,政府各部門的應急響應至關重要。暴雨紅色預警只是氣象部門發布的行政指導,不具備強制執行力,而且往往過于寬泛籠統,公眾難以理解其內涵。氣象預警只是拉響了一個警報,此后還需要政府各個部門迅速形成會商和聯動機制,啟動各自具體的應急措施,才能盡快撐起有效的保護之傘。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市政院院長 王家卓:各個部門都應該有針對暴雨這種災害的預案,比如說醫院應該怎么辦,我們的通信、交通、地鐵、電力部門應該怎么辦,一旦發生事件的時候能夠及時地應對。同時這些部門應該還要相互聯動,應急管理部門應該在這種部門的應急管理協同方面發揮一些作用。 |
2021-08-23
2021-08-23
2021-08-23
2021-08-23
2021-08-23
2021-08-23
2021-08-23
2021-08-23
2021-08-23
2021-08-23
2021-08-23
2021-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