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紅:將西洋唱法融入民族歌劇 1985年是《白毛女》在延安誕生40周年,那一年,歌唱家萬山紅接下“喜兒”的接力棒。 “延安魯藝時期王昆老師演繹的《白毛女》,處于一個非常本真、自然的狀態,郭蘭英老師融入了很多戲曲的表演手法,從手眼身法步,到唱腔的設計都很講究。”萬山紅說,到了她這一輩人,主要是傳承。 萬山紅18歲考進中國歌劇舞劇院,上的是民族歌劇課,既要早上六點起來,像戲曲學生一樣練早功,也要學習臺詞、表演、形體,還接受了民族聲樂和美聲的訓練。在劇院沒有正式公示喜兒的演員前,萬山紅分到的角色是黃世仁的母親,后來才正式選她來演喜兒,“無論是黃母,還是喜兒,郭蘭英老師都給了我很多指導。” 時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新一代歌唱家在傳承的基礎上也有了新的突破。“這時民族聲樂已經有了成熟的探索,在郭老師的年代大家還會爭論,哪些是民族的,哪些是西洋的,到我們這就把民族和西洋美聲都學了。”萬山紅自然而然地把西洋的氣息和共鳴方式融入板腔體的演唱中,聽起來更加圓潤,更加有力度。 唱腔的調整當然要以喜兒人物的發展為基礎。“第一場的喜兒是個少女,神態形象上都不能太成熟,我雖然個兒高,好在腳比較靈,可以演出小女孩的感覺。”萬山紅還使勁兒琢磨郭蘭英的唱腔,學習她的發音,“她也會教我們怎么‘白著唱’,聲音靠前,接近兒歌的演唱才像單純的少女。”等到了黃家“黑虎堂”乃至《恨是高山仇是海》的部分,萬山紅的聲音就會變“寬”,充滿張力地演唱充滿戲劇性和爆發力的片段。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