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化的表現 創新性的審美 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們認為,《覺醒年代》在紅色主旋律題材上的創新體現在方方面面,除了敘事模式更加接地氣、主題表達深厚之外,藝術化的表現方式和創新性的審美也十分特別。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近些年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文獻化的特點比較鮮明,在忠于歷史方面做得越來越好,但審美上做得不足,普通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接受起來會有一定的門檻和障礙。尹鴻認為,《覺醒年代》在不影響主戲的情況下加入了詩意和情緒的擴充,讓觀眾進入意境狀態去擴展,把虛實相間的部分處理得特別好。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表示,《覺醒年代》在堅持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基本經驗上,用史實手法進行了創新與發展。“《覺醒年代》不是放棄紀實,它在歷史的空白處,在歷史事件與歷史事件的銜接處,發揮了最大的藝術虛構,而這個虛構不是無中生有。它是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發揮藝術作品應有的對歷史的一種補充和發現。” 導演張永新也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產業提出了守正創新的要求,守正我理解的是,我們要堂堂正正地把這段歷史講好,講得富有感情、富有溫度,有廣度、有深度;創新就是能把充滿煙火氣、生龍活虎的場面,把一場又一場蕩氣回腸的場景用合適的方式呈現出來。” 去掉偽戲劇化 重點塑造人物 尹鴻提到,《覺醒年代》是以人為中心表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這是過去很難突破的一點。 “近年有一部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有人為創造戲劇性的方法,創造出一些跟核心事件沒有太大關系、假類型化的處理方法,制造人為的情感沖突,而《覺醒年代》去掉了這種偽戲劇化,始終以塑造人物為核心,使得觀眾忘了這是由演員來塑造的李大釗、陳獨秀、胡適、蔡元培……” 大批觀眾也因為該劇重新了解了黨史,認識并喜歡上了陳延年、陳喬年二兄弟,并因為年齡相仿而產生了不少共鳴,更加明白信仰的來源。這部劇被譽為“黨史學習教育電視劇形態的優秀教科書”,邊學黨史邊追劇成了全新看劇方式。目前,《覺醒年代》劇組已經受邀到國務院機關、北京市政協、北京市科委進行交流和座談,下一步還將走進中紀委等機關和北大等院校。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