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笑聲中產生共鳴思考 脫口秀的內核是冒犯感,脫口秀演員選擇用冒犯來表達對生活的不解、對世界的態度,同時選擇用幽默與自己和解,這種解構精神和解壓功能正是此前熒屏上稀缺的。如今回望不難發現,《吐槽大會》等脫口秀綜藝的出現拉升了人們對脫口秀節目的認知和期待。 2020年播出的《脫口秀大會》第三季,迎來了女性脫口秀演員的集中爆發,楊笠、李雪琴等新人崛起,完成了女性視角的觀點輸出。舞臺上,談到脫口秀的魅力,楊笠說出了其中的奧義:一個段子效果好,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有共鳴。 《脫口秀大會》走的是素人路線,這些初出茅廬的表演者,在脫口秀中取材多為自己對于過往經歷和當下生活的情緒感悟,他們講述自己的生活,在年輕觀眾中獲得了很多共鳴,這種對現實生活及社會情緒的觀照,進一步豐富了脫口秀文化。 與文藝領域的其他喜劇表現形式相比,脫口秀在內容上側重于輸出價值,以風趣幽默的語言針砭時弊,揭示深層次的人性缺點,使觀眾在笑聲中對社會、對自身有所思考,有所收獲。 正在播出的《吐槽大會》第五季中,圈層碰撞成為延續節目生命力的重要手段。節目制片人白洪羽表示,圈層碰撞讓觀眾在本季節目中看到了不一樣的觀點和交鋒,讓很多人理解到,圈層代表人物的觀點輸出,不亞于明星流量帶來的影響力。“我們也希望圈層碰撞能夠成為節目未來的主線,通過不同文化的交鋒為大家帶來更多犀利、有價值的吐槽內容,為嘉賓提供更直給的‘冒犯’。” 無論是楊笠講的“普信男”,還是男籃男足的“菜雞互啄”,脫口秀舞臺上的調侃總會引來觀眾的會心笑聲,也不斷引發更大范圍的輿論關注,讓人們看到脫口秀在反映社會現實、影響社會生活方面獨具鋒芒,形成了其他表演形式所沒有的出圈效果。 |